第5版:文化周刊·看点 PDF版下载

栏目:看电影

版面: 文化周刊·看点

《威尼斯惊魂夜》:他在旧作中灌注了新思考


    肯尼斯·布拉纳已将原著中的惊悚氛围用电影艺术手段渲染得淋漓尽致,并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旧作里灌注新思考,他通过一个13岁少年的善意之举,让医生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 吴玫

    还是少年时观看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已经将脱胎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原著的电影风格,固化在了我的记忆中。尽管,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之后又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等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的电影或连续剧,且最新的改编其光影效果是我少年时看过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它们都无法取代我心目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影视化后的最佳版本:由约翰·吉勒明于1978年拍摄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每每它沉入记忆深海时,只要一想起米娅·法罗饰演的杰基在波罗先生召集大家到船上餐厅听他推断谁是杀害林内特的凶手时,用嘶哑却不乏深情的嗓音嘟哝着“赛蒙叫我睡觉去”,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会浮现在我眼前:富家小姐林内特乘坐在由专人驾驶的豪华汽车里,从银幕上疾驰而过,须臾,她已经在自家豪华的宅邸里聆听起了杰基的爱情神话。当然,神话很快破灭,因为,林内特抢走了爱情神话中的男主角……

    据说,继《东方快车谋杀案》不被认可之后,肯尼斯·布拉纳又于2022年推出了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依然被阿加莎的忠实粉丝认定搞砸了推理小说女王的经典之作后,不肯认输的肯尼斯·布拉纳继续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里打转,这一回,是《威尼斯惊魂夜》。

    初闻片名,不由得一个愣怔:阿加莎·克里斯蒂写过这部作品吗?细究之后,才搞清楚,为了将威尼斯用作影片的背景,肯尼斯·布拉纳将小说《万圣节前夜的谋杀》的故事发生地搬离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喜欢再现的英国乡村。又是一个愣怔:离开了阴冷潮湿的英国乡村,那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吗?

    所以,我是带着挑刺的心态去看《威尼斯惊魂夜》的。

    除了侦探小说的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大概还是最早的愿意天涯海角看看这个世界的女作家,以她的游记《说吧,叙利亚》为证。那么,肯尼斯·布拉纳的乾坤大腾挪是为了以水城威尼斯致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另一重身份?威尼斯虽美,尤其经过肯尼斯·布拉纳的滤镜,它的美让数度到过威尼斯的过客看到了新风采。遗憾的是,这么美的威尼斯在电影《威尼斯惊魂夜》中只出现在了片头片尾,更多的电影场景,是那栋鬼影幢幢的大宅子的客厅、餐厅、卧房、音乐室……所以,称《威尼斯惊魂夜》是一部室内剧,恐怕也不为过。剔除了因为威尼斯带给我们的对这部电影的遐想,肯尼斯·布拉纳选择阿加莎·克里斯蒂出版于1967年的作品,纯粹是因为酷爱这部在推理小说女王的众多作品中相对识者略寡的《万圣节前夜的谋杀》吗?

    我不知道。

    不过,肯尼斯·布拉纳已将原著中的惊悚氛围用电影艺术手段渲染得淋漓尽致:一座传说中总是游荡着一群冤死孩子鬼魂的老宅子,在万圣节前夜迎来了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们。可因为是万圣节前夜,走进老宅子的孩子都戴着神态乖张的面具,他们非但驱散不了老宅子里的阴郁,反而在午夜时离去后,老宅子变得更加阴沉。但肯尼斯·布拉纳犹嫌不够,又让老宅子矗立在成就了威尼斯的连片水域中,更让瓢泼大雨在万圣节前夜下得没完没了,至此,恐怖气息已经溢出银幕,让看电影的人猜测到,有人将死。

    果然,死的是老宅子的主人、歌唱演员阿里阿德涅·奥利弗夫人请来的灵媒。宝贝女儿数年前从家中卧室跃窗自杀后,奥利弗夫人始终不能释怀,今次请来灵媒,就是想通过灵媒对女儿说几句心里话。然而,大侦探波罗的气场,使得灵媒的作法很不顺利。对她而言,万圣节前夜的重头戏在匆忙中收场了。但对大侦探波罗来说,大戏才刚刚开幕,因为,片刻后灵媒被人推出大宅子死在了墙外的铁栅栏上。杀戒已开,就算经验老到的波罗先生迅速命人封锁了老宅子,罪犯也没有停止谋杀,先是波罗先生差一点被闷死在装满水的盆里,紧接着,奥利弗太太的家庭医生自杀于老宅子里隔音效果最好的音乐室里……

    就推理小说的精彩程度,《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不如肯尼斯·布拉纳先前重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比不过网传他正在筹拍的《阳光下的罪恶》,热衷于翻拍阿加莎作品的这位导演,何以相中这部推理小说女王相对冷门的小说?如若是情有独钟,他又何必将故事三元素中最重要的地点改换到威尼斯?

    重读原著,我们会发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著并没有给出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份,由于小说出版于1969年,读者会将这桩发生在万圣节前夜的谋杀,自动代入作家创作这本小说的前不久。但肯尼斯·布拉纳不想模糊时间节点,1947年的威尼斯,就成了《威尼斯惊魂夜》开演不久最重要的提示。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席卷全世界的杀戮比任何一部虚构的侦探小说都让人惊恐万状,奥利弗太太的家庭医生,就是深受战争戕害的那一个。用他儿子的话说,他已经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死亡让他远离了摆脱不掉的战争梦魇。

    如果说,医生是战争的受害者,那么奥利弗太太呢?随着波罗先生严丝合缝地推理,我们获知奥利弗太太的宝贝女儿并非死于他人之手,而是她亲手所杀。明明爱之入骨,又为何将其推入死亡深渊?正因为爱之入骨,奥利弗太太才没法接受步入豆蔻年华的女儿爱上自家厨师这件事,让她意外的是,哪怕以远走他乡来要挟,女儿都不肯放弃爱情,怎么办?也许在刚刚过去的战争岁月中见识了太多的失去之痛,奥利弗太太竟然以慢性下毒致女儿重病,又在她被管家误伤致死后,狠心地在女儿尸身上假造出魔鬼击打的痕迹,将女儿扔出窗外……

    曲终人散之际,肯尼斯·布拉纳让波罗先生言辞恳切地劝说硬拉他入局的女作家,要学会放下。此话对女作家是及时的温馨提示,已经创作了那么多本畅销书,仅仅因为新近出版的三本书被读者冷落了,心有不甘的女作家便希望通过观察波罗先生在灵媒作法时的反应获得有一本畅销书的创作灵感,但事与愿违,在万圣节前夜,她没见到灵感,却被谋杀吓得胆战心惊。

    要学会放下,此话对奥利弗太太也许也管用。她如果在女儿长大成人后学会放下,那么,威尼斯那栋大宅子里上演的,可能就不是惊悚大戏,而是一处其乐融融的家庭剧。

    可是,对那位死在大宅子音乐室里的医生来说,这句话就不合时宜了。战争对他的伤害,是他想放下就能放下的吗?要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旧作里灌注新思考的肯尼斯·布拉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让医生的儿子、那个13岁的少年,将自己从奥利弗太太那里弄来的钱送给了一对侥幸逃过战火的年轻情侣,让他们用作去寻找幸福生活的路费——这何尝不是一种放下?肯尼斯·布拉纳通过13岁少年的善意之举,让医生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