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女学周刊 阅读 PDF版下载

栏目:新书馆

版面: 新女学周刊 阅读

《县中的孩子》:全方位呈现中国县域教育图景


    林小英

    编者按

    又是一年开学季,青年学生们满怀希冀与梦想,开启人生新旅程。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青年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浇灌和栽培。本期《新女学》阅读版关注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县中的孩子》展现了中国县域教育生态图景,呼唤县域教育应当回归本真的教育;《我是技校生》书写了职业教育的真实现状,对当下的职校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少年前传》通过讲述三个妈妈与三个孩子的故事,与读者一同关注“正在生长的少年”。

    阅读提示

    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具奠基性的领域之一,而县域教育作为整个中国教育改革版图当中的基层,应当奉行怎样的规律与制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专著《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写就,是一部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民族志,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县域教育图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实习生 贺雅慧

    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2万所,其中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县中在校生1468.4万人,占比59%,县中及其学生的数量均已占据半壁江山。2021年底,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而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县中容纳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学生,曾经屡创佳绩,如今却成为亟待振兴的对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专著《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写就,是一部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民族志,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县域教育图景。

    县域教育的生态

    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县域教育曾经辉煌过,无论是高考升学率还是办学质量,县中都曾涌现一批成绩领先于大中城市高中的优秀学子,甚至有城市的孩子到县域高中就读的情况发生。彼时,“县中现象”令人瞩目,县中也成为诸多乡村学子改变命运的主要渠道。

    进入2000年,县中风光不再,由于地方政府对教育规律的认知误区、条块分割的教育行政体制以及跨区域的生源市场的形成,越来越多非发达地区的县级中学日趋衰落。在作者林小英看来,县域教育的生态是复杂的,当县域与地区间的学校不断上演着师资争夺,导致了校际差异,也使得退守县中的孩子成为“不被期待”的孩子。

    县中的孩子

    林小英将县中的孩子归结为贫富差别和城乡差别两个维度叠加构成的连续统一体中的一端,而这一端中的群体又可以再次被划分为“村小的孩子”和“县中的孩子”两个成长阶段,这两个成长阶段则分别对应了两次重大筛选。从村小到县中,县域的孩子们在不同跑道上起跑,面临着怎样的生存之困与学习之难?

    书中把生活困难的学生总结为四类:家庭不健全、经济极困难、路途很遥远、长辈需照顾。这些孩子在拼尽全力进入高中后,面对升学压力、朋辈压力、社会差距和认知成长等因素,使得他们所承受的生存之困被放大。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县域接受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个阶段的正式学校教育,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对学校的需求,不单是提供升学预备的知识,更是培育情感和培养技能。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家庭或许无法为他们提供避难的港湾,那么学校是否可以成为他们心灵的庇护所?

    而在学习方面,县域的孩子还面临着从“被淘汰”到“被放弃”的两度筛选。村小的孩子是在人生第一个筛选阶段被淘汰下来的,因为“好家庭的好孩子都去了城镇念书了”。县中的孩子则是经历了人生第二个重大筛选阶段被淘汰下来的。留下来的孩子也难有机会被精心对待。

    局内人的拉扯

    在教育场域内的各方博弈中,还有三类局内人也在困惑中前行。

    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教师是办好学校的根基。县域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工作量与工资、职称不匹配”,即压力大、工资低、没激励。而在师生之外,另一个重要角色便是家长。县域学生的背后有三类家长:其一是顺其自然的“无奈放手型”;其二是举全家之力的“全面保护型”;其三是处于两者之间,相对有限督促、有限监督和有限投入型。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作为学校安全的负责人、教育事务的管理者和扶贫干部的校长,需要肩负起“正事”与“杂事”两大类事务。所谓“正事”即“教书育人”;所谓“杂事”,主要由县域行政系统对校长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所催生,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县域学校的校长多为本地人,要以发展家乡教育为己任。他们管理着学校内部的“钱”“人”“事”,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竭尽所能、精耕细作,“用每个人通过多年的实践生发出来的智慧滋养着当地教育”。县域教育改进的建议和行动的方案,或许就在他们身上。

    回归本真的教育

    通过这本田野扎实、内容丰富的《县中的孩子》,作者在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县域教育如何破局的同时,亦指出教育不是经济,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最具奠基性的领域,不能奉行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模式,基础教育更不应该只用经济逻辑来度量和验证。

    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互动中完成的,很多教育的结果无法用成绩或者数据来衡量。并不是只有成绩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数据,情感和关系的养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对教育的评价也应当回归到“好的教育”要指向的两个根本的政治哲学的问题,即“何为美好的个人生活”和“何为共同体的美好社会”,并以此作为自身最本质的内在质询。县域教育应当回归教育的原点,尊重教育常识,遵守教育规律,回归本真的教育。

    书中所展现的关于县域教育的现象,有好的,也有坏的,它们都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一部分。经济发展赋予城市和工业以优先权,县域或者说农村,有时候成为一种遥远的文学怀旧或是历史研究的对象。

    但是,正如作者林小英说:“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县域教育的破局,应着眼于本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紧盯着从外部竞争中胜出,要协调县域内部各主体的利益和资源,充分调动各方改善和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重新点燃当地民众对教育的希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