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女学周刊 阅读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周刊 阅读

和技校生在一起,我们无需修辞


    杨袭

    阅读提示

    作家杨袭所著的长篇小说《我是技校生》,以一名技校学生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书写了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真实现状,也从另一个角度思索了时代环境与青年发展之间的关联,对当下的职校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 杨袭

    中考过后,普职分流的政策,使约50%的学生将进入职业技术类院校学习。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下,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子女,在心理上,都有些难以接受。

    国家政策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智造。在成为制造强国的路上,我们需要大量的优秀技工和高级工匠。可以说,培养数量庞大、本领过硬的技工,是我们通向制造强国目标牢固的基石。而这需要大量的适龄青少年进入职业技术类院校学习,从零开始,认真钻研,一步步,踏踏实实地,成长为共和国需要的优秀技术人才。

    以上两者,一是造成现下职业技术类院校招生难,生源不够理想;二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中考分数不理想,同时又囿于家庭经济因素,实在无法选择私立高中或出国求学的情势下,才不情不愿地进入技工类院校学习。一位长期在技师学院任教的老师讲:“教育应当是分类的,而不是分层的。现下,成绩不好的孩子才上技校,这是对我们技校师生的歧视。”

    在这种情势下,我开始写《我是技校生》这部书稿。

    为社会兜底的技师类院校

    2019年9月份,我进入技师学院,开始了与学院的管理层、老师、同学的交流。在技师学院的所闻所见,很快颠覆了我对技校原有的印象。学院的管理人员和老师,很多都是24小时开机的,生怕哪个孩子有什么状况找不到而生出意外。某位老师说,在技师学院久了,慢慢地,就生出了一些在以前按部就班的职能部门时没有意识到的情怀:这些孩子需要关爱,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学到一门谋生的手艺,我们再不收,他们年纪这么小,到哪里去呢?我们不好好教,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怎么办呢?什么叫有教无类,来了技师学院,就能很好地体会了。这位老师还告诉我,有的孩子,父母都放弃了,但是,他说:“我们不能放弃。”

    从这个角度讲,技师学院,除了常规的教书育人、技能成才,还有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兜底”的功用。

    所以,技师学院非常重视开学教育,他们有长达一个月的开学集中教育时间。主要内容是军事训练、内务、思品教育等,通过这些严格、集中的训练,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自信心,为接下来三年在技师学院学好文化课、专业技术奠定基础。

    因为不论是学院管理层还是教师,他们都知道,现下社会的样貌:一方面,科技、信息迅猛发展,AI、航天、医疗、生物技术高频迭代,加之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人们的工作、生活、沟通方式比之前都发生了巨变,价值取向趋于多元;而另一方面,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学知识学技术,让他们阳光、向善,心灵丰满,以应对似乎是越来越难以确定的未来。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再退一步讲,如果通过学院三年的培养,能使学生们乐观向上、自食其力,也善莫大焉。

    学生们进入技师院校的原因

    因为与老师们的交流在前,所以,接下来与学生们的交流,我也许是有了心理暗示的原因,特别地留意到了他们说起自己的家庭状况、父母亲人时的神情、目光和微小动作,由此度量原生家庭在他们走进技师学院的轨道上助了几成的力。在动笔前,我分析了受访学生们的情况,感受到了一些孩子因成绩劣势而进入技师院校的原因。这些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经济原因,简言之就是贫困。当父母的大部分时间囿于谋生,无暇顾及孩子,连作业签字、家长会都没时间参加时,就更谈不上悉心陪伴。多少小学、中学阶段的孩子,和父母连面都见不上,成了“留守儿童”。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的监护,怎么想都心有余力不足;还有一部分父母虽在家谋生,但因劳作强度过大,而无法给予孩子们渴望的注视、抚爱和培育。

    其次,带给孩子创伤的,是来自家庭成员间,尤其是父母间的不睦。在民政部门按程序办理了离婚手续的就不少。现实生活中,早已貌合神离,为了孩子、家人或生活不得不捆绑在一起的夫妻也不在少数。无论哪种情况,家庭成员间的冷漠或者怨恨都会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

    最后的一种情况,是在受访的孩子中出现最少的。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拉帮结伙,进网吧打游戏或抽烟喝酒,致使成绩快速下降,甚至厌学、逃学。相比前边两种,这些孩子非常明白自己因成绩不好走进技师学院的原因,无不流露悔意。

    亟须解决的技校生问题

    总而言之,社会快速发展中积累的许多矛盾给所在区域的某一个少年的压力,都被技师类院校接下了。这里的管理层和教师,在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包括响应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号召,争取好的政策支持,提升教学软硬实力;在管理上,探求更人性化、更适合青少年心理的教培模式;在向上的教育对接上,积极呼吁,希望为从这里毕业的孩子们争取更多的进修、升学途径,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进一步成长,成为更加优秀的技工、工匠和工程师。

    就目前情况而言,前两项,已经有了落处,有的还取得了较大进步。只是最后一项,技师学院的师生们至今一筹莫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技师学院的技术类认定证书,在进一步的升学、进修环节上,不被教育部门承认。这在很大程度上,锁死了技师类院校毕业生的上进之路,让有希望、也有实力再进步、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年轻人失望。

    这对个体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对国家来说,是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写作者,在这里,我记录所见,梳理一众师生所思,尽可能地摆脱以往小说创作中的修辞,因为这一刻,我并不是创作者,而只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见证人和同道。

    谨以《我是技校生》,向所有关心青少年成长、关注社会进步,为教育公平公正发声、奔走的人致意!同时也向每一位在采访、成书过程中无私鼓励、支持的师友致意!最后,愿每个孩子,通过自己努力,都能实现梦想,过上好日子!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