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姚改改 肖睿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应了什么典型植物?其中又有哪些可以当染料进行染布?
9月中旬杭州亚运会的亚运村开门迎客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山过江布区级传承人杨洁就在亚运村的文化屋,忙不迭地向到访的各国运动员讲述着上述问题。
“萧山过江布其实就是草木染,我们设计了这面墙,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物件,向大家展现杭州的美,展示传统的染布技艺。”杨洁指着墙上的“二十四节气染”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
只见墙上一个个小小的白纸桶因盛放不同的植物当染料,在外观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效果。墙面最下方还挂了一排透明的小盒子,里面放着能染色的植物枝叶。
杨洁说,这些植物枝叶与以往的“二十四节气染”进校园公益活动所用的不一样,这次植物枝叶都进行了脱水处理,可以放置更久。
在众多植物枝叶中,杨洁重点介绍了桂花树枝叶。因为亚运会期间正好是寒露前后,此时整个杭州满城桂花香。“我们不仅要传递香味,还要把属于杭州的幸福色彩,向大家分享。”杨洁说。
短短几天时间,杨洁已经在文化屋开展多次活动。为了方便运动员体验,她和母亲吴莹把非遗技艺进行了拆解,把烦琐和较难的步骤去除,提炼成通俗易懂、能快速上手的“遮盖法”,五分钟即可显现效果。
“目前,我们在教大家如何利用天然植物萃取染料,进行扎染。”杨洁说,等过一段时间,她们还要加入浆染和喷染。“让运动员重点体验一下,在围巾上浆染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三小只’。”说着,杨洁动手演示了起来,她熟练地用黄豆粉作为遮盖浆,将“三小只”刮在上面,等遮盖浆干了,刮去浆粉就大功告成了。“这样,他们就可以体验到‘染’和‘去浆’的过程。”
在带着运动员体验非遗技艺的时候,杨洁也会偷偷观察大家是否对此感兴趣。“有很多运动员一开始觉得比较难,不敢动手,但是看着别人做出来又心有不甘,一会儿又转回来,悄悄自己动手制作。”杨洁笑着说,“体验过后,他们都觉得很神奇!”
当被问及和外国运动员沟通是否有障碍时,杨洁笑着连连摆手说:“根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原来,文化屋安排了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小青荷志愿者,可随时充当翻译。而且文化屋还配备了专业的翻译机,操作简单易上手。“科技还是帮了很大忙的!”杨洁说。
环顾文化屋四周,展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多数为女性。“空闲时候,大家会互相交流。”杨洁说,大家都希望借由亚运会搭建的友谊之桥,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传达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之美。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前后两天,杨洁被“借调”向外宾展示萧山过江布非遗技艺。她高兴地说:“这个机会多好呀,千载难逢。”看到外宾冲着她竖起大拇指,杨洁觉得自己向着传承好传统技艺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