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萱的身份与视角虽然发生了改变,但她的文字却一如当初,还是那样的温情满满,用最动人的娓娓道来,带给所有妈妈最温暖的心得分享。
■ 丹玉
“孩子,相比做学霸,我更希望你们懂得玩耍。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世界,而不仅是书本里的平面道理。也是你们,活色生香的未来。”这是作家叶萱在她的家庭教育文集《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中最吸引我的一段话。因为第一眼看的时候,我对“玩”字仍然是表意上“不务正业”的理解,但读完全文才知道,叶萱老师想要阐述的“快乐学习”,不是为了快乐而放弃学习,反倒是把学习化解成为家庭内部的游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实现全家人的一起学习、相互陪伴、彼此启发。当求知与探索成为生活中的习惯,那么“懂得玩耍”的那个孩子,就渐渐成长为一个丰沛又快乐的人。
从百万畅销婚恋小说到家庭教育类图书,从公务员到大学教师,叶萱的视角与身份都发生了改变,但她的文字却一如当初,还是那样的温情满满。是诚意十足的推心置腹,而不是家教类图书里常见的训诫——不得不说,教科书式的家庭教育理论分析其实是有知识理解门槛与具体执行门槛的。相比而言,《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不仅有温暖的亲情故事,更是兼顾情感分享与亲子教育,用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教育道理、提供可以模仿借鉴的沟通方法,真是一本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育儿手册”了。
尤其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叶萱在这本书中分享了许多“家庭学习小组”的组建经验——显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二孩”甚至“三孩”,这本书的实用功能就更强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晚自习,我们的夜生活》一文,通过每天晚饭后把餐桌铺上桌布一起学习,不仅潜移默化培养了大宝的学习习惯,还让二宝也产生了对学习的向往,特别期待自己也能加入“晚自习”这么神圣的家庭活动中。以及,在这样一起安静学习的夜晚,爸爸妈妈也在桌边阅读、写字,是全家人相互陪伴的好时光,更是家庭内部共同进步、共同求知的好氛围。
也是在这本书中,婚恋小说作家出身,如今在高校从事性别研究相关工作的叶萱老师,将亲子陪伴的意义扩展到了家庭陪伴、婚姻陪伴的多个层面。是的,父亲对于儿童成长陪伴活动的有效、专注参与,是对家庭生活的负责,也是对婚姻关系的尊重。也难怪,购书时看评论区说有读者买这本书看完后,还专门把它包装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朋友、配偶——开放视角下,一本家庭教育类图书的意义,不仅仅是方法的可借鉴,更是思路的可打开,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也完成了对个人、家庭观点的优化。
这不是一本刚刚出版的书,但幸而,我刚好遇见了它。它用真挚的故事、恳谈的风格,缓解了我的焦虑——幼升小的分离、养育过程中的困惑、与家人有了养育矛盾怎么办……都是第一次做妈妈,难免磕磕绊绊,偶尔也会疲惫难过。但就像叶萱老师说过的:“要谢谢‘做妈妈’这件事,让我们可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蹲下身,再体验一次童年,再做回一次孩子。”
成长很慢爱却很长,如果说和孩子一起玩儿是最好的陪伴,那么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就是对孩子甚至对我们自己而言,最好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