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婷
晚上八点已过,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马巷村的天还是亮的,曲径通幽处的唐蕃·云舍民宿里升起炊烟袅袅,民宿管家马阿英社,站在户外烧烤架前娴熟地翻转着手中的烤串扦子,烤羊肉串、烤玉米……她正为游客们晚上的烧烤大餐忙碌着。
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马巷村,有着“陇上杏花第一村”的美誉。每年这里的杏花节、杏子采摘节,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如今,这片被洮河润泽的杏花村,正依托当地旅游、陇味文化的独特优势,把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带动当地乡村女性就业以及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
“阿英烤的玉米太香了,就像小时候的味道。”当游客们不停夸赞阿英的手艺时,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换一种方式 为自己而活
马阿英社,大家习惯叫她阿英。在做民宿管家以前,阿英和村庄里的女性一样,照顾公婆、打理自家的杏树、种田,老公则外出打零工。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英从未想过,未来有一天,她的命运会因为村里的一家民宿而改变。更想不到,因为这份工作,她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变得自信且从容。
2019年,民宿建好开始招工,阿英瞒着家人报了名。“老公很生气,坚决反对我去民宿工作。”为此,阿英的老公三天没和她说话。
眼看着上岗培训的时间到了。阿英提前准备好娃娃穿的衣服,准备好家里三天的食物,直接去参加岗前培训。结束后,她跟老公说:“培训完成了,合同也签了,毁约要赔钱。”她老公听完也就作罢。
在自己的争取下,阿英开始了第一份工作,生活也逐渐有了“色彩”。阿英干活特别利索,学东西也很快。在民宿,除了打扫卫生、做饭、洗漱这些,她还学会了做咖啡,刚开始只会做美式,后来慢慢学了拿铁,还会拉花。
“以前一辈子待在村子里,偶尔回娘家,还要伸手和婆婆要钱,看到喜欢的东西也不敢买,这次机会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如今,阿英过得底气十足,她每月收入2700元,和老公在外打零工赚的钱差不多。
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阿英用自己赚来的工资买了一辆电瓶车、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她还特意去镇上给家里添置了一套燃气灶,60个新盘子。后来,阿英的老公在打工时受伤住院治疗,全家靠她工作赚钱支撑日常开销,阿英的工作也终于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和支持。
多一份技能 发现新可能
和阿英一样,民宿管家马兰花也依靠这份工作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境况。马兰花之前一直是家庭主妇,深知没有收入可支配的感觉:回娘家,老公给的钱很少,除了往返路费和给爸妈买的礼物,所剩无几,更别提买自己喜欢的物件。
“在民宿上班之后,挣了工资,我自己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去年我赚了钱,把攒的3000块钱给婆婆补贴家用。今年家里要装修房子,我又给家里1万块钱,他们特别高兴。”马兰花脸上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工作以后,马兰花的儿子也以她为傲,经常在亲戚面前“炫耀”妈妈做的咖啡非常香。
近来,阿英和马兰花分别参与了民宿管家公益培训计划,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提升管家职业技能。
回到东乡,同事阿英发现马兰花整个人都变了,“精神了,气质变了,说话做事都不一样了。”马兰花将培训所学用于民宿管家服务中,还经常制作短视频推广民宿。现在的她已成为村里的“明星管家”。
“跟老师学习,和同行姐妹交流,培训下来,我更了解游客的需求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有所提升。”马兰花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分享,“这份工作为我的生活开启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对乡村女性而言,民宿不仅为自己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更让自己多了一种活法儿;对村子来说,民宿不仅引来了一批批游客,掌握了数字技能的乡村女性还能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出去。
在马巷村,以前拉出去没人要的杏子如今成了香饽饽。今年,阿英通过民宿和视频平台售卖自己的杏子,轻轻松松卖掉了1200多斤,收入18000元。“杏子都没拿到集市上卖过。有的客人直接要邮寄,有的客人还会专程到我家杏园子里体验采摘乐趣。”自家杏子不愁销路,阿英说话的语气都欢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