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张明明 (北方昆曲剧院演奏员)
■ 记录:艾莲
我是一名演奏员,主要是从事戏曲演奏、伴奏工作,从2005年在国家京剧院参与戏曲伴奏到现在,一晃将近20年了。
我与音乐结缘是源自我父亲,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文艺,在部队的时候经常喜欢表演文艺节目,爱唱歌爱表演,我小时候经常听我爸唠叨:“小时候就是没有人培养我!”所以他把他的爱好寄托到了我的身上。5岁的时候,父亲给我带回来一个电子琴让我弹着玩,6岁的时候他又带着我去少年宫报名了电子琴班。我学习了几个月进步很快,培训班的老师建议说电子琴毕竟不是一个专业性乐器,可以考虑换换,试试学钢琴去吧,于是我父亲又带我去学钢琴。到了那里,老师先看了看我的手指条件,摇了摇头说手不够长,不太适合学钢琴,你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吧,于是我父亲又带我去隔壁的书法班报名,可能觉得女孩琴棋书画会哪样都挺好的吧,结果没学多久怎么也不爱练字了,说什么都不写的那种。最后实在没辙了,我父亲就和他的同学念叨这个事情,正好他这个同学是个拉二胡的演奏员,当时在长影乐团工作,就这样,我开始跟着父亲的同学学起了拉二胡。
一开始,我是按照业余爱好来学的,可能是父亲的文艺细胞的遗传吧,我进步还是挺快的,就从业余爱好转向专业的培养方式。后来,我考上了吉林艺术学院,再后来有幸地跟着严洁敏、陈军、陈耀兴老师学习,我又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求学这段经历,是艰辛的,但也是幸运的。
回想起自己最初的工作,无论是担任京剧还是昆曲的重头戏中的二胡独奏,还是高胡或者板胡的独奏以及领奏任务,一开始的时候也会感到紧张,因为在团里我是一位“新手”,因为我之前的专业是学习民乐演奏,并没有接触过戏曲。但是后来却给戏曲独奏、伴奏。
那是在我读大四那年,国家京剧院复排《杜鹃山》《红灯记》需要一批民乐的演奏员帮忙,当时我觉得这个领域很有新鲜感,特别想尝试着学习一下,目的是丰富一下自己的演奏技巧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掌握,于是我跟着师哥师姐们过去参加排练了。没想到,当时剧团把这两部剧作为剧院的重点剧目,对戏和音乐要求得非常严格。以重现经典为目的,我光练乐就练了一个多星期,前后排练我记得差不多一个多月。从这次参加排练,我戏曲的伴奏生涯也从此开始。这两出经典大戏,演出将近百场,我在这其中学习到了不少的演奏技巧和伴奏经验。
记得当时有一次,我给《红灯记》录音的时候,有一场戏是李铁梅一出场,就有一段板胡的独奏,当时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演奏了,自认为已经很熟练了,但是鼓师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这个场景表现的是李铁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演奏时是不是要体现出天真活泼的一面呢?当时我先是愣了,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确实演奏得不够轻巧,于是我改变了之前的演奏习惯,运用了一下揉弦和强弱对比的演奏方式来演奏,果然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从此以后,我都会先研究一下人物当时的表演背景、表演的情景和剧情的发展再来进行演奏,做到充分发挥音乐烘托人物的特性,演员与音乐相互辉映互为补充的表现手法。我记得还有一位老师说过要想感动观众首先要先感动自己,这句话特别激励我,确实是我自己都不感动看的人就更难感动了!
记得给京剧《杜鹃山》伴奏时,像这类的革命现代戏,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和全新的旋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会舞台上演员的表现,才能表达出戏剧冲突。在有经验丰富的演奏员帮助下,我自己也慢慢摸索出演奏经验,最终通过我的演奏,让观众与台上产生共鸣的音乐,就能深入人心。
在我看来,戏曲这个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戏曲音乐占据了整个戏曲的半边天,在一整部戏当中除了演唱的部分剩下的就是音乐,有的音乐是由传统曲牌组成的,多用于演员的动作表演、演员换装和场景之间的切换。无论用在什么地方都是对戏剧的剧情、人物的内心、场次之间的情绪转换的表达,没有一段音乐是没有表达意义的。也是演员表演的延伸和剧情发展的表达和对观众的交代,是特别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部戏有的看着就很感人,有的戏看着好像没什么感觉。这就好比我们有时候看电影,有的电影主题曲让人印象很深刻,通过主题曲就能让人想到电影的人物或者是剧情,有的电影看到某个场景就会不自觉地唱起来是一样的道理。
我在担任某一出戏的独奏部分的时候都会先跟演员交流一下,让演员先给我讲讲他演的是什么角色,当时剧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是怎么发展的,然后在合排的时候通过演奏让演员觉得配合得是否恰当。
比如昆曲中有一出戏叫《烂柯山》,里面有两段戏,男主演一个人在台上表演,伴奏只有我用二胡一件乐器来演奏,主要体现当时剧中人物内心的纠结、悲伤、愤怒、无奈等复杂心理,二胡的音色表达这类场景是十分贴切的,当然不是说二胡不能表达欢快的心情。其实演奏的时候看谱子或者在乐池里演奏,是看不到演员的表演的,只能靠鼓师的指挥和听演员念台词来分析当时要表现的情绪,因此在排练的时候我会特意地去看演员的表演,有的时候还会专门去看戏,就是希望在演出中更好地配合演员。每当演出结束时,听到台下观众的掌声,就充分地说明这段戏很出彩,而这离不开演员和乐手的默契配合。
对于未来,我会继续努力,有很多地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演奏而对剧本以及戏词的背景和年代没有更好地了解。需要在演奏专业理论方面加强学习,有机会也希望学习下南方昆曲,为什么提琴在南方会广泛使用而在北方很少见到?昆曲乐器能否独立出来做一场昆曲音乐会,如果不用笛子,用二胡或者提琴能否独立演奏一首独奏曲?等等,一些疑问,都是我要去不断学习探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