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周刊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

馆藏里的百年女性文卷


    ■ 口述:赵书雷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历经20年筹备,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于今年6月底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中国首座新闻出版类专业博物馆,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拥有5层展示区,6个展馆,涵盖新闻出版通史、印刷技术、儿童出版、艺术设计、数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内容。力求以新颖的立意、厚重的实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闻出版的历史文化和事业成果。

    在儿童出版馆成功办展的基础上,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还向社会大众介绍近代女性期刊,传递女性先驱的革命精神具有开创性意义。以下是赵书雷馆长的讲述:

    “中华八大刊”之一——《中华妇女界》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主题馆中,我们展出的刊物中有“中华八大刊”之一的《中华妇女界》。《中华妇女界》1915年1月创刊于上海,编辑和发行者为中华妇女界社。中华书局负责印刷发行的《中华妇女界》,“仿东西洋家庭杂志、妇女杂志办法,为女学生、家庭妇女增进知识,培养性灵”。作为一份不谈政治的商业女性家庭杂志,《中华妇女界》把自己定位为女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国内女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与近代其他女性杂志不同,《中华妇女界》是一本传递家政讯息、教导妇女学习家政新知的杂志。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上台,他极力打压女子参政运动,1915年初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妇女界》就诞生于“女权”运动的低谷期,1916年6月停刊,共出18期。虽然,它出版时间较短,仅一年零六个月,但在上海地方女性报刊中很有影响力,内容极其丰富。除女性教育的论述和实用知识的传播外,杂志还刊登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书画作品、人物传记、诗词歌赋以及家庭生活、居住卫生、育儿等知识。其中,“插图”栏目刊登许多中外现代妇女的美图,这些女性身材秀美,穿着时尚大方靓丽,一度成为社会模仿的对象。“文艺”栏目刊载一些趣味性、生活性的文章。“特别纪事”栏目的文章介绍一些地方学校组织、校园活动等内容。

    从《新女性》杂志而来的开明书店

    主题馆中有一位名人和他创办的书店与女性读者密切相关,那就是章锡琛和“民国五大书局”之一的开明书店。章锡琛曾任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的主编,带着敏锐的洞察力,借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思潮的深入,大力革新,希望以此“谋妇女地位的向上,和家庭的革新”,致力于推动妇女解放。1925年1月号《妇女杂志》刊登了章锡琛、周建人等人的文章,引发社会上关于道德的讨论,受到守旧派的攻击。《时事新报》《现代评论》等刊物发文,指责章(锡琛)、周(建人)有害社会风气。争论引起当局恐慌与不满,章锡琛被撤去《妇女杂志》主编职务。章锡琛的同事郑振铎、胡愈之等很为他抱不平,劝章锡琛另编一份月刊,经过讨论,定名《新女性》,用新女性杂志社名义发行。1925年末,章锡琛愤然离开商务印书馆并于1926年正式创办《新女性》期刊和开明书店。《新女性》的内容和印刷质量俱佳,对于妇女的解放运动却有不小的推动作用,甚至远销到日本、欧美等境外国家,扩大了读者群,而后开明书店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民营书局之一。《新女性》出至第4卷第12期,于1929年12月停刊,共出版48期。

    章锡琛对现代女性思想启蒙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由于当时的男性知识分子大多关注社会、政治、文化的改革发展,关注女性权利和妇女思想的编辑不多。而编写女性期刊又需要突破男性视角,体察社会中广大女性的需求和生活状态,同时还要破除封建礼教、守旧观念的约束,做换位思考,实属不易。章锡琛对《妇女杂志》的编辑是具有主导性的,具体选什么文章都由他和其他几位主编做主,内容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紧密相关。他离开商务印书馆后,后几任《妇女杂志》的主编虽比起他的风格显得保守,但都编得绘声绘色、内容丰富、广受好评,至今仍有阅读价值。

    综合性刊物趋于贴近女性读者

    主题馆还展出了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良友》杂志,《良友》于1926年2月2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第一本综合性新闻画报。受战争影响经历了几次停刊、复刊,于1945年10月终刊,共出版了172期。《良友》的五任主编,从伍联德、“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到新文学后起之秀的梁得所、马国亮、张沅恒,各自秉承不同的追求旨趣,塑造了刊物不同时期的面向。作为一份商业性画报,刊物为迎合及引导社会风尚,大量刊登各类有关文化艺术、戏剧电影、体育、美术、旅游、科技等时人追捧崇尚的新奇摩登事务,刊物的封面人物多为当时著名的影视明星,内部亦有大量的名伶生活照、剧照和新闻报道,如尚小云、胡蝶、唐雪卿等,因此,《良友》杂志也在艺术设计馆中作为封面装帧设计展品进行展示。至于社会百态,既有如《北京最新出的人力车》《特殊照相之摄印法》等图文报道各类新鲜事物,也有“世界珍闻”栏目记录世界上各种千奇百怪的人、物与事件。另外,刊物亦有少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如刘恨我的长篇小说《春梦余痕》等。

    在艺术设计馆中展出的《家庭》,是1937年12月创刊于上海的一本综合类刊物。《家庭》注重知识介绍、家事研究、儿童抚育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是家庭中男女老幼的共同良伴。刊物内容中设有家庭论坛、学术修养、家事研究、医学常识、儿童园地、文艺等众多栏目。《家庭》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当时居住在上海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以及女性知识分子,刊物中包含许多女性视角的话题如婚姻、爱情、育儿、社交、艺术、穿着、家装、美容、健康、烹饪等,不少文章着力输出新女性的恋爱观、婚姻观和价值观,还包含大量生活用品、食品饮料、新书刊物、医疗保健品的广告,足见当时上海思想的前卫和商业气息的浓厚,而这些广告也通过《家庭》杂志快速触及潜在消费者,杂志选用大量吸引人的推销语和精美图片,这些广告文案贴近女性生活,图片则以白描、素描为主,描绘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商品特征。可见,在这一类女性刊物中广告与提出主张的文字内容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这些女性读者既需要社会前沿的知识,还渴望获得最新的商品信息。内容上,“家庭论坛”一栏载有《我国女界现应努力者》等对妇女具有一定教育和引导意义的文章,对家庭主妇设有专栏,刊载一些适合她们阅读的简单故事和日常生活知识。

    近现代女性刊物构建出新的女性形象

    近现代女性刊物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改变了社会人士对女性的态度,还普及了妇女教育问题、提高女性知识、争取妇女权利、推动了妇女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后诞生的女性期刊促使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女性开始对封建传统进行反抗,社会上也逐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主要表现在生活、教育、事业、婚姻和政治等几个方面。在生活上,女性期刊出版的内容极其丰富,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常识、法律、美容顾问、儿童健康和电影等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刊物鼓励妇女学习,并刊载时事、文学、艺术、科学、医疗、生活常识方面的文章帮助她们获得新兴知识。在女性事业方面,女性报刊的编辑工作以及部分女性投稿,让女性从事新闻媒体这一全新的职业。同时,这些女性期刊对工作、科学等知识的介绍,让女性能够更好地从事新的职业。在婚姻问题上,不再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刊物主张爱情是婚姻存在的基础,家庭的和睦在于夫妻双方深厚的感情基础。而各种女性刊物的出现,也渐渐成为新女性发声的窗口,为女性思想意识的解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新时期的女性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进一步扩大了女性的舆论空间。

    近现代女性期刊的装帧设计也是一大亮点,提升了大众的审美品位。民国时期,新兴的摄影艺术、化妆品、衣帽服饰等传入中国,并迅速被追求时尚的女性接受,民国女性开始追求时尚,学习化妆、穿改良式旗袍,不少人接受了新思想,成为新时代女性。与此同时,民国女性期刊的封面设计展现细腻的新女性形象,这不仅展现了东方女子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对时尚的理解、追求。其中,以新女性为封面形象的女性杂志有《妇女杂志》《玲珑》《紫罗兰》《良友》等。与当时其他期刊相比,女性刊物在装帧设计上展现出鲜明的个性,打破了传统刊物在图形、文字运用上的惯式,显现出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的态势。在图形上,女性刊物时尚大胆,与传统女性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文字运用上,勇于创新,传递出女性特质;在版式风格上,革新排版方式,注重视觉效果;此外,一些文学性的刊物如《半月》等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刊物,也倾向于采用美人图表现民国独特的女性美,这些封面广告解放了女性守旧的审美观念。

    近现代女性刊物中描绘出当时的女性生活图景,反映女性整体形象的转变。民国女性刊物在当时不仅承担了启蒙中国女性、引导她们走向解放的责任,而且描绘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多方面图景,折射出社会文化全景。例如《中华妇女界》《妇女杂志》通过刊登大量摄影图片直观地展示了新女性日常生活的新方式。不仅有结婚照、家庭生活照、新式物品等,还包括当时女学生的集体生活以及学习状况的珍贵影像和国外女性的摄影照片。近现代女性刊物的图像也反映了女性形象的转变,《妇女杂志》《中华妇女界》展示了许多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们神情自若、智慧坚韧,成为女性学习的楷模。广告图片传播着时尚女性新讯息,时尚的外表、休闲方式和理念,打破了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构建着新的女性形象。

    近现代中国女性刊物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新闻事业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为女性开辟了自己的舆论阵地,在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