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版面: 乡村振兴

一通拨打了17次的电话,拉开600多年古窑新发展序幕——

河南商城郭窑小镇:一口窑兴一方产业


    ▲郭窑小镇成为网红打卡地。商城县供图

    ▲ 游客在郭窑小镇研学基地体验陶艺制作。

    田梦迪/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 洪菊

    脚踩踏板控制转速,手捧泥团塑造形状……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郭窑村郭窑小镇研学基地,一群着装统一的游客正饶有兴致地体验拉坯。周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我们是来团建的,亲身体验陶艺制作非常有趣。”

    衰落的窑厂迎来新生机

    商城县县志记载,郭窑老窑原址建于元末明初,鼎盛时期的郭窑村有16条龙窑,陶瓷产品近百种,远销大江南北。但随着时代发展,郭窑村制陶业慢慢衰落,目前该村仅剩下1条龙窑,一年只烧四到五窑,以制作瓦盆、茶盏、陶碗、花盆等为主。

    “年轻人不热乎这,嫌费功夫,赚钱少,村里也就我们十来个留守的老手艺人趁着农闲干干,赚个辛苦钱。”郭窑村老手艺人姜春海介绍。

    转机始于一通拨打了17次的电话。

    2022年6月,浙江省衢州市的刘巧娟接到一个陌生的河南号码连续来电17次,她本以为是广告推销,未曾理会,直到手机铃声第17次响起,刘巧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对方是一位河南信阳派到浙江衢州挂职锻炼的干部。他得知刘巧娟擅长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的策划与运营,并在打造陶瓷文化上经验丰富,多方打听后,诚邀刘巧娟到信阳考察。

    “他详细向我介绍了信阳的文化、资源、环境等基本情况。”刘巧娟被这位干部的诚意打动,踏上了这片红色的热土。

    “郭窑村有着600多年制陶文化,拥有丰富优质的陶土资源,手工制陶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如今却仅剩几位70多岁的老师傅。”感怀于老匠人的代代守护,刘巧娟带领团队进驻村庄,构思发展思路,用文化和艺术点亮乡村。

    “新乡人”刘巧娟的到来,让延续数百年的古窑重燃。她带领大家改进工艺、重新包装,乡村振兴迎来精彩“窑变”。

    优化营商环境“引凤还巢”

    看到老手艺人弓着身子,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刘巧娟被深深触动,一番考察下来,她坚定了决心:“郭窑村坐拥资源优势,又有传统技艺加持,更有当地政府亲商、重商、利商的情怀与政策扶持,我相信能干成事。”

    刘巧娟把团队带来了。“我们在郭窑村原来制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发展,将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化,并结合‘信阳小馆’打造红陶餐具,生活日用、工艺陶瓷和个性化定制陶器,不断开发红色纪念品、红军碗等新产品。正式运营后,一条窑的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刘巧娟介绍,其团队还对周边村民闲置的住房、院落等资源进行盘活,打造乡村精品民宿,让村民在“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业”的前提下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商城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唤醒了原乡人、唤来了“新乡人”,也唤回了归乡人。

    36岁的胡能芳是土生土长的郭窑村人,十五六岁时远赴浙江打工,一直学习陶器制作工艺,如今已成长为成熟的手艺人。看到家乡发展前景广阔,背井离乡的胡能芳毅然辞去工作,返乡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与刘巧娟合作,做大做强制陶产业。

    “在外面,咱是给人家打工的,现在守着家,陪着父母,看着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致富。”胡能芳欣慰地说。

    传统村落变身网红打卡地

    在刘巧娟的科学规划下,按照“投融建运”一体化模式,集“吃住行、游购娱、研教展”于一体的郭窑小镇,让传统民间工艺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活力。

    一座座用土和砖砌筑而成的龙窑依坡势延伸,古色古香的民宿雏形已现,体验基地内,陶艺爱好者慕名而来,沉醉其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找寻质朴童年乐趣。

    “现在不一样了,俺村一天比一天红火了。没想到有一天,守着这门手艺能致富。”姜春海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元。”

    2022年,郭窑红陶成功入选信阳市文旅文创十大伴手礼名单,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1月至今,郭窑村累计接待旅客近40万人次、学生研学4000余人次,创收510多万元,还带动了2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今年国庆假期,高峰时期一天约3万余人次走进郭窑小镇观光体验、打卡留念。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工艺,让郭窑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传统村落,并将其逐步打造成陶艺研学基地、陶艺体验基地、陶瓷展销基地、休闲旅游基地,让民间传统工匠、工艺在传承和创新中焕发活力。”商城县委书记胡培刚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