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元箓
《我的世界观》是爱因斯坦的一部思想杂集,其涉猎之广,为人们呈现了一幅物理学光环之外的更加生动、丰满的智者画像。其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就收录有《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教育与教育工作者》《教育与世界和平》《论教育》等四篇文章。虽然作者谦称“丝毫不能以权威自居”,而仅仅是“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但这些文章所汇集的关于教育本源问题的思考,却超越了一般学术概念,站在了关乎人类命运的高度上。
高度决定广度。尽管爱氏所谓的教育概念默认为广义的人类非物质传递行为或狭义的学校教育,但因其思考的本源属性,又决定了其具有普遍适用性。故不仅对于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而言,爱氏的思考值得参详,即便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不妨从中获得教育理念的滋养。毕竟,如今的家长,也已经变成了言必提教育理念的“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
比如在爱因斯坦看来,教育绝不仅仅是将“一定数量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下一代”。他的教育理想是,“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旨在培养年轻人对社会繁荣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而如何实现这一理想,他对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的态度是,“绝对不能”,而必须是“鼓励学生采取行动”,包括一页默写、一篇论文、一首诗、一道题,一项体育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爱因斯坦尤其关注如何保持“每个健康孩子都有的神圣的好奇心”。他认为最糟糕的,是“以恐惧、胁迫和人为权威的方式”进行教育,认为这是对好奇心最大的伤害。
再比如,爱因斯坦提醒人们要客观看待教育动机中的“雄心”,小心灌输“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他认为,这些源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竞争态度和个人抱负“是荒谬的”,这种心态无论对个体还是共同体都势必造成伤害。“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者从他的伙伴那里获得的东西,都远远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故“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在于他能获得什么”。这样的灵魂拷问,值得为熟稔于鸡娃和内卷的家长降降温。
如果能走出教育本源上的类似误区,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清晰明了了。爱因斯坦认为,唤醒和加强年轻人对学习的乐趣、学习收获的乐趣以及学习收获对社会价值的感知,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培养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帮助下一代热衷于“人类最高品质的快乐追求,即从事知识和艺术的创造活动”。
爱因斯坦希望,“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的: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对此,天下父母或许并无异议,现在需要的,就是把一个朴素的认知,通过相应的“行动”体现出来。无疑,良好的家教和家风环境,是这一行动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