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今年8月,我国东北、河北等地遭遇洪涝灾害。其中,吉林省舒兰市、扶余市、榆树市等市县共有26个乡镇201个村受灾,全省农村共有8875户房屋倒损,鉴定为危房7646户。如今,3个月过去了,冬季来临、气温下降,吉林省灾后重建工作进展如何,受灾群众又是否入住新房、温暖过冬?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探访多地展开调查。
入住新房 屋暖心更暖
蓝天、白雪、炊烟,如今的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好似一副冬季田园画。村民徐海玲在新建房内,跟记者介绍她的入住感受,“房屋10月份就建好了,按楼房的标准打的地基,屋顶安装了琉璃瓦和龙凤脊。推开房门,墙面雪白,窗明几净,桌子、沙发、柜子摆放得整整齐齐,家具齐全,完全可以‘拎包入住’。”
这是一间带小院的平房,室内面积大约80平方米,除了三间卧室和客厅,还修建了卫生间和餐厅等活动区域。最让徐海玲惊喜的是,“房屋采取了两种取暖方式,一个房间搭建了火炕,烧上几把柴火,炕可热乎了,另两间房则安装了地暖,靠电取暖,用的是峰谷电价,价格也合理。”
室外白雪皑皑,室内温暖如春。徐海玲说,从8月洪灾至今,自己最大的感想是“知足”,“党和政府真的关心我们,不仅新房很快建好、补贴快速下发,而且领导们还经常过来看望大家,关心房子漏不漏雨、透不透气,温度是否合适。”
刚搬到新房时,徐海玲的小女儿还有些不适应。“入住没多久,女儿就跟我说‘妈妈,新房子更暖和,我们又有家啦!’”“我们又有家了”,徐海玲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她笑着对记者说,“有了新房子,柴火也准备好了,今年,我们一定能温暖过冬!”
记者从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吉林今年计划加固、重建房屋5529户,其中维修加固3082户、原址重建2163户、异地新建284户,目前,已全部完工。大批受灾居民已入住新房屋、温暖过冬。
政策保障 书写生活新篇章
田是粮,房是家。洪水来临后,家里的150亩农田,是榆树市红星乡孙家村村民张彩明最大的牵挂。“大水淹了田地,今年收入能有多少?收成受损,明年的春耕还有足够的资金吗?”
就在张彩明一家发愁之际,榆树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的办公人员给大家送来了“好消息”。“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商定了理赔政策,农业保险快速理赔,最大限度减轻受灾群众的损失。”
张彩明笑着告诉记者:“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明年开春买种子、买肥料有钱了。前一阵,我家已经将田地深翻了一遍,目前看,土地情况良好,不影响明年继续耕种。有点损失咱不怕,明年春天继续干!”
不仅要将农田种起来,这两天,张彩明还在为新生活作规划。“打算在新房的院子里开垦一片区域种青菜,再修建一个敞亮的‘阳光房’,新生活要有新气象!”
榆树市灾后重建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范丹辰介绍,灾情发生后,榆树市迅速联合28家乡镇街道以及31家市直部门的成立灾后重建协调联动机制,形成了职责明晰、优势互补、高效便捷的工作合力。指挥部紧盯灾后恢复重建各个环节,梳理出近100条恢复重建任务,并据此建立了任务清单、项目清单与政策清单,有的放矢、集中攻坚,抓紧修复基础设施、兜牢民生底线。
范丹辰说:“截至目前,榆树市灾后重建领域房屋修建按时完工,政策保障有效覆盖,项目建设进度预计确保年底前完成农村公路路基、涵洞工程建设,保险赔付基本完成。此外,我们还将写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后半篇’文章,将灾后重建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科学谋划乡村布局,将缺少物资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工作上的短板和不足补起来,为一些村庄安装路灯、铺设水泥路,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努力将‘重建键’按成‘进步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