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集思录

版面: 家庭周刊

没有天生的家长,只有共同的成长

——第六届教博会《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主题论坛侧记


    ■ 袁媛 

    近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主办。与会者就家教家风与人格培养话题展开了探讨。

    关于家校协同机制的再思考

    家教门风、家校协同机制与核心素养及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与独特作用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于丹教授以《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关于家校协同机制的再思考》为题进行主旨发言。她以中国人的伦理价值链条为引,阐释了家邦社会的伦理内涵,通过“家和万事兴”的概念,明晰了由个体、家庭和社会规范而成“家国秩序”的文化环境,提出“家风+家教+家规=稳定”的社会价值默契,从而引出了“健全家校协同机制”这一重要落脚点。于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家校共育的共识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她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强调了“家校共育、成人成长”的重要性,并围绕“构建动态平衡的家校关系;巩固共享理解的互为机制;强化媒介素养的家校共识;发挥研究平台指导家校共育”提出了四项建议。于丹呼吁广大教育从业者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接续路径,从家教家风中塑造社会秩序规范,从家校互动中优化科学教育场景。

    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的困惑与挑战

    家教门风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地区文化身份的历史共识。但目前关于如何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问题,依旧存在诸多困惑和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林丹华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青少年发展视角切入,指出中国文化下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内涵与结构,包括能力、积极品格、联结即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价值。她从积极人格、成长型思维、心理弹性三方面理论研究,回答了如何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的问题。其中,积极人格主要包括二十四种品格优势,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等个人属性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积极环境的创设需要贯穿始终。

    中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资深女性文化与媒体传播策划人张小媛强调,家校社共育,重在落实。她认为:“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孩子真正该学的前沿科技和前沿商业,99%在社会上和互联网上,不在学校。”因此,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强化家长个人素养和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缓解校园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未来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开启校家社共育数字化行动新征程。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田丽丽则从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出发,基于我国当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从抑郁与亲子关系入手,分析指出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田教授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及自身进行的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总结了消极风险因素和积极保护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她指出孩子的幸福感来源于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三大需要的满足,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童年。

    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的解决之道

    与会专家学者们就“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的解决之道”展开了探讨。

    珠海市九洲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姜楠提出,需要搭建家校共育平台、依靠专家指导,完成新时代的校家社全局赋能。珠海市香洲一小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张怀志在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环境相同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差距之大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差别。由此,学校家庭教育共商共建共享的探究与实践势必重要,从而形成督教督学、助教助学、优教优学的三步走战略。

    学校与家长之间如何有效沟通?林丹华教授认为,学校应从好的切入角度出发,依托共情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卸掉自我防御机制,为家长赋能,基于问题解决完成有效沟通。

    张小媛副会长从整体与个体两方面切入,认为学校本身需要在家校沟通时具有较好的主题策划;而在一对一沟通时以参与式的对话场域激发家长积极性,并作用到与孩子的沟通环节之中,坚持推进协同育人数字化。田丽丽教授针对如何让学校与家长共同成长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身教言传,潜移默化”两大原则提出,学校应转换与家长的沟通思路,在分析孩子优势的同时融合沟通潜能与短板,使得家长形成对学校的支持。

    “没有天生的家长,只有共同的成长”,教育需要被真正落实到身体力行中。此次主题论坛展现了家教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色的当代重要性,在推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增加时代谏言。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