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女学周刊 阅读 PDF版下载

栏目:新书馆

版面: 新女学周刊 阅读

一部藏在普通人生活里的当代人权史

——《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创作谈


    ▲ 图为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省阜平县的孩子们正在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视频截图)。阜平县在2020年2月整体脱贫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阜平的脱贫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编者按

    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中国一直是《世界人权宣言》精神的坚定宣介者、倡导者和践行者,妇女儿童人权更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本期《新女学》特推出人权专题,推介《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权》《依法保障和维护妇女权益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籍;推介《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分享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细节;推介《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深度解读儿童发展的新趋势,与读者一同关注世界人权事业中的中国实践和中国力量。

    阅读提示

    我们的全部过往是故事的集合,《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以具有代表性的20位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为基础,通过对话及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他们的经历以及在新时代政策的保护下所受到的尊重及保障。人权存在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之中,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人权是一个鲜活的概念,真切地理解当代中国人权观,了解中国人权事业的成就。人权是人对于自身的关怀,希望读者能够在走近人权的过程中去思考“人之为人”“美好生活”的意义。

    ■ 张永和

    我们编写《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是基于一个理念,人权不仅是抽象理论和宏大叙事,而且是具体的人的具体生活。我们的全部过往是故事的集合,关于人的学问和理论的根本依据也不外乎人的故事。

    20个故事让人权概念走近大众

    过去十数载,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人权难题,实现了许多过去期望实现而未能实现的人权愿景。奔腾的时代洪流里,也确确实实地发生了太多值得记录的人权故事。让大众走近人权概念,应当用大众熟悉的方式。正因如此,我们想以《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来讲述中国人自己的人权故事。

    我们在《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中,选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20个真实、鲜活的人权故事。跟随毛相林、邓迎香、柴闪闪、张德红、唐帅等故事主人公,我们可以探访天山脚下的人民法庭、雪域高原的现代医院和川渝黔深山绝壁上的新家园;可以前往雅鲁藏布江以南,寻访夏尔巴人和黑颈鹤;也可以走进2020年的武汉,回首那时的人们如何作出艰难抉择;还可以乘坐“快时代”里仍穿行在大凉山区的“慢火车”,品味“人间有味”和“锦衣夜行”的地摊经济。这些大时代的“小人物”和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灵动鲜活的剪影,具体而细微地勾勒出幸福中国的生机和活力,刻画了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细节,也生动地诠释了人民群众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和受益者。

    以特别的形式呈现一个“伟大的名词”

    我们在策划、创作本书时,并没有将自己作为单纯的作者或编者,我们更想要成为“讲故事的人”。我们希望以“讲故事”的方式去呈现“人权”这个伟大的名词,去诠释、传播中国的人权观念,去丰满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组成。

    最初,当我将本书的创作理念告诉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同事时,便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特别是我们的两位副主编李超群、郑若瀚,他俩积极主动地设计了具体方案,写作了故事样稿,在后期的统稿和文字打磨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俩还专门去邀请研究院里那些“讲故事”的好手加入创作团队。在他俩的积极推动下,我们汇聚了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的骨干力量、研究人员以及部分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参与到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文稿撰写工作中。

    在立项之初,我们的创作团队通过访谈、调研、文献收集、法律文书检索的方式,也向西南政法大学的师生、国内人权研究领域的同仁以及相关实务部门的同志广泛征集故事素材和线索,海选100多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人权故事。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是否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人权观、是否能够代表新时代以来的人权成就、是否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各项具体人权、是否贴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标准,甄选出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可以看到,有些故事具有“宏大叙事”的风格,如扶贫、司法改革等,对于这些故事,我们不仅通过整理权威媒体的报道,形成故事的大框架,也对这些大框架、大浪潮中具体的小事件进行了深度追踪。另有一些故事,则更能体现我们“讲述中国人自己的人权故事”的考虑。比如,书中有一则“渡娘”故事,是关于一个“农家乐”老板的,我们接触到这个故事和主人公,实则是一次前往缙云山进行法律人类学调研的偶然。当时,我只是在那里歇脚时与“渡娘”闲聊了片刻,在听闻她的事迹后,我深感这不就是“人的发展”的人权理念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体现嘛。所以,在本书立项后,我们便确定将其作为体现本书特色的一个篇章。我记得,当时正值2022年的暑期,40℃以上的极端高温在重庆持续了一个多月,我们的创作团队冒着酷暑重返缙云山,再次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渡娘”进行了深度访谈,最终形成了这样一则故事。

    成书之际,我们心中有所期许

    我们将本书定位为一本展现当代中国人权观和中国人权事业成就的普及性读物。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非专业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接近并理解人权的概念。同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推进人权事业的“关键少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当代中国人权观,提高认识,增强自信,主动做好尊重和保障人权各项工作。”因此,我们也期待各级干部和公职人员能阅读这本书。

    人权存在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之中,希望读者们能够在本书的故事中认识到人权是一个鲜活的概念,真切地理解当代中国人权观,了解中国人权事业的成就。人权是人对于自身的关怀,希望读者们在通过阅读走近人权、思考人权的过程中,去思考“人之为人”“美好生活”的意义。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