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儿童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关乎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基于翔实数据和深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儿童的营养健康、基础教育、社会福利和法律保护等方面呈现中国儿童发展的总体状况,并对当前存在的新挑战新机遇进行系统研判,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儿童公共服务部门开展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 南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3年出版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儿童蓝皮书》)聚焦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儿童事业发展问题,全面展示了2022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儿童事业的新成就新进展,并对当前存在的新挑战新机遇进行系统研判,为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儿童公共服务部门开展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儿童蓝皮书》由中国儿童中心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编撰,全书约30万字,从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进展、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优化完善、家庭家教家风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机制等维度,基于翔实数据和深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呈现出三个突出亮点。
展现宏观视野,全面梳理儿童发展的法治保障
近年来,我国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展现出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发展,把培养儿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工程,把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作为国家的根本大计。
《儿童蓝皮书》从多角度分析梳理了2022年以来促进儿童发展、深化儿童保护的法律政策进展,展示了推动儿童事业的国家意志和法治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国事”,全面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法律援助的综合性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进行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未成年被害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定规范。围绕着备受关注的未成年人文身治理、人身案例保护令、犯罪记录封存、直播打赏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均明确相关规定,为更好地开展儿童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如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并要求各相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源头管理,同时明确了投诉和举报渠道。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特别强调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考虑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接受未成年子女作为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细化了封存内容和范围,规定了严格的犯罪记录查询程序,明确了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流程和要求,回应和解决了目前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央文明办等发布实施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着眼于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强调规范网络直播,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对利用“网红儿童”直播谋利的行为加强日常监管。
回应社会关切,深度解读儿童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
在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显示群众关切和社会情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团队发布的《2022年中国儿童发展状况网络洞察分析》显示,全网涉及儿童的议题中,儿童伤害与儿童用品安全高居社会关注度首位,“双减”后的儿童教育、“后疫情时代”的儿童健康等问题,“三孩政策”下幼儿托育和照护、家庭生育意愿等议题,也频频在网络中引发热议。《儿童蓝皮书》的多篇文章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产品安全研究所团队撰写的《中国儿童用品伤害监测体系及安全分析报告》介绍了当前我国儿童用品伤害监测现状及用品缺陷线索报告及召回情况,并提出儿童用品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措施。中国消费者协会课题组基于全国消协组织近年来受理投诉的数据,发现当前我国儿童消费法治保障逐渐完善但仍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虚假宣传等方面存在较大挑战。该研究从倡导儿童优先、促进消费公平、注重家庭陪伴引导、强化消费安全监督和消费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专家团队则基于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大数据,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人群中呈低度近视和中度近视比例增高、高度近视比例降低的趋势,指出需要各级卫生健康、教育和网信等部门积极协助,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加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科学预防与控制;《儿童蓝皮书》还介绍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浙江经验”,为综合防控近视、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学者分析了“双减”政策执行一年多来的主要成效和制约因素,对深化发展素质教育、促进育人方式改革提出重点方向。
聚焦家庭建设,系统呈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论述了“家庭教育”,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儿童蓝皮书》重点关注家庭功能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机制、家长在儿童教育中责任承担状况。如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课题组撰写的《2022年中国家长教育素养状况及提升策略》发现,近年来中国家长的亲职观、人才观和亲子陪伴情况均有明显提升,有超过80%的父母能够抽时间跟孩子聊天或陪伴孩子一起玩或学习。但研究也发现,家长对履行亲职教育的效能感普遍感觉不足,家校社协同育人形式仍比较传统单一,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程度。该研究进一步指出,社会变迁导致家庭教育问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家长仅凭其经验很难胜任教育子女的职责,需要系统性地建构、考察和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提升家庭教育实践和家庭建设能力,优化“家—校—社”育人资源整合机制。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课题组基于全国120个区县6万余份儿童样本,进一步揭示了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数据证明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积极养育行为会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积极品格形成和防范消极情绪,研究指出需注重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累积效应,塑造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和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及时化解家庭教育和监护中的风险因素。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是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第六部儿童蓝皮书,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打磨,该系列蓝皮书聚焦前沿问题、形成鲜明特色,成为我国儿童发展领域的基础性数据资源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儿童蓝皮书的宣传推广,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儿童政策理论和实证研究,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儿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