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式养老”还须栖息地用心“筑巢”
买一张机票,花几个小时,便能实现季节性的跨越。这样的“候鸟式养老”,如今正在悄然兴起。“候鸟式养老”,顾名思义,就是离开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像候鸟一样“冬南夏北,寒来暑往”,旅游度假两不误,因此又称异地养老。得益于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如今,越来越多经济和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过起了“双城生活”,选择“潇洒走一回”。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老观念的更新,“候鸟式养老”或将成为一种趋势。为此,相关宜居城市要积极发展康养旅居养老产业,更好满足流动银发族的需求。首先,应积极探索建立针对外来老年常住人口的公共养老服务模式,为“候鸟老人”提供助餐、助医等多重服务。同时,尽早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全国联网,简化异地办事手续,免除“候鸟老人”在他乡养老难、看病难等后顾之忧。再者,有效整合社会爱心资源,为“候鸟老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爱心“暗号”彰显社会温情和暖意
在四川成都一家小吃店,告诉店员来份“牛肉面不要牛肉”,囊中羞涩的人就可以免费用餐。类似的爱心“暗号”,出现在许多地方:陕西西安一家饺子馆的“A套餐”、安徽合肥一家早餐店的“单人套餐”、浙江乐清一家面馆的“一碗面套餐”……报出爱心“暗号”便可用餐,善行善举悄然完成,让受助者心中暖意融融。
身处困顿的人,需要的不仅是具体的帮助,也包括对其处境和心理需求的体察。在行善助人过程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分包容体谅,顾及受助者尊严和隐私的帮助,不仅让慈善救助充满了温情和暖意,也更符合助人悦己的初衷。此外,以尊重、平等的方式开展慈善救助,会让更多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在摆脱困境后乐于接力传递爱心,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友好互助的正向循环。
“员工必须购买自家产品”不是经营之道
企业的各类产品与服务,自家员工被鼓励甚至要求购买,对这种方式许多职场人并不陌生。近日,某车企员工在社交媒体发文,让相关话题再度受到关注。该名员工称,企业内部几乎80%的员工都被明示暗示过,想要保住工作和升职,都必须购买自己企业生产的汽车。作为技术岗的他不仅自己购买了两辆,还推荐亲戚朋友购买,最终仍被裁员。
鼓励员工购买自家商品和服务,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如何能做到既满足企业的正当目的,还能让员工得到实惠的“双赢”局面,却考验着企业的管理能力。首先应当明确的是,企业要充分尊重员工意见,不能强迫员工购买。其次是不能将购买公司产品与员工奖惩或者辞退等人事管理制度挂钩。如果员工合法权益被侵犯,一定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权。
黄威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