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毕淑敏 国家一级作家
■ 记录:吴晨阳
于今年出版的新书《你生而有翼》汇集了毕淑敏40余年间的心理随笔的精华,毕淑敏运用心理学的深刻洞察力,与其细腻的笔触相融合,凝结成文字给人以勇气。以下是毕淑敏的口述,为读者讲述这40年间她与文字结缘的真实经历。
生死考验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
人的一生,很短暂也很漫长,会有很多艰难的时刻。当我们以为顶不住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的精神崩溃了。但是,只要坚持精神的重振,坚持精神的出发,就可以挺过去。
1969年,我还不到17岁,就结束了校园生活,响应号召离开了北京,开始了11年的军旅生涯。我和四位女生一起来到藏北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阿里,成为入藏的第一批女兵,也就是阿里高原骑兵部队的卫生员。作为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来到阿里后,我仿佛来到了另外的星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这里的环境极为恶劣:到处都是高寒的雪山,空气稀薄,杳无人烟。缺氧的时候,人会喘不过气来。在阿里,你会遇到一千种可能性,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活下去是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几乎找不到可以沟通的人,因为路途遥远,和家人的通信也不顺畅,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发呆。在这里,我曾经想到了自杀。那是一次穿越120里无人区的拉练:6000米的高山,60斤重的行李包,温度在零下40摄氏度……我从凌晨三点一直走到下午两三点。中间没有休息,没有吃饭,感到又饥又渴,肩上的包带就像嵌到了肉里,好像再也支撑不住了。我绝望地想:反正走不到目的地,还不如去死。那时,我正好站在一处断崖的旁边,只要把手放开就可以结束一切,再也不会受这么多痛苦。突然,我发现后面还有个战友,他离我很近。如果掉下去,很可能把战友也带下去。为了不拖累别人,我只好又继续向前,结果找了一路,也没找到合适的地点,最后终于走到了目的地,自杀的念头也慢慢淡化了。经过这次生死考验,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
作为一名战地医师,我拯救过很多生命,同时也目睹了很多身边人的死亡。战友牺牲,尸体无法火化,都是就地土葬。我们为他们整理遗容,成为他们的送行人。一次,我和一位老军官用担架把病人的遗体抬往寂寥无人的高山进行天葬。看见天空中俯冲而下的秃鹫分食人体,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就不见了,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
《昆仑殇》开启我的写作生涯
我在西藏时,并没有想到今后要写作,而是一门心思埋头学习医学知识。多年的医学训练,让我无法放弃一个医生的眼光。1980年,我转业回到北京,34岁的时候,我成了一家工厂卫生所的所长。在当时,医生和老师几乎是女性从业者最好的工作。但西藏的生活,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挥之不去,我经历了别人没有的生活,想着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我拿起笔来,根据那段经历,用了8年的时间,写出了处女作《昆仑殇》。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很多人对我说:文学的小路上挤了很多人,四处是悬崖绝壁。就连一向支持我的丈夫,也觉得我在自讨苦吃。我说:作为医生,见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能坦然地面对生死。
我喜欢写作,喜欢在西藏的日子,我和战友们的青春埋在西藏的冰峰雪岭之间。这段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想着用文字记录下来。我做这件不擅长的事,是因为热爱。
我写完后把稿子用牛皮纸袋封好,准备去邮寄。但没想到,丈夫比我还急,他骑着自行车把稿件直接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他说:“我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这是你平生第一次写的文章,要是邮寄时丢了,岂不要悔死,我是想安你的心……”
1987年,《昆仑殇》发表在《昆仑》第四期的头题,《昆仑》是军队的双月刊的杂志。当时编辑们看了这个小说,都感觉是哪个男作家化名写出来的,不像女作家的作品。后来认为小说写的是西藏边防部队的故事,没有生活经历也写不出来。他们怀疑稿件是请人捉刀代笔写的。于是,约我去编辑部谈话,最终,编辑们才确认我是这个小说的作者。出乎我的意料,小说发表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还获得了第四届“昆仑文学奖”。
此后,我一边当医生,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到了不惑之年,我感觉鱼和熊掌很难兼得。经过再三思考,我就放下了手术刀,开始专心创作。后来,我通过自学,考下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硕士。46岁的时候,我又攻读了北师大的心理学博士。因为我是半路出家,不是心理学本科毕业,所以,开始学习的时候感觉非常吃力。无数次,我想着打退堂鼓,想着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三年的时间,我都是早早地从家里赶往学校,认真地学习,从来没有缺过一节课。经过努力,我终于拿到了学位,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心理咨询室,因为我想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心理问题。
没想到,心理咨询室非常火爆,每天都有大量的来访者来到诊所就诊。因为患者很多,我不得不增加工作时间:从一周上一天班变成一周上五天班,工作时间严重挤占了我的写作时间,最后,我只好放下诊所,回家继续写作。
几乎每个作家都会遇到瓶颈期,这时候,我会选择暂时放下,干点别的事。比如做家务、出门走走、去看老朋友,也可能是去陌生的地方旅行,最后问题总会解决。
环球旅行让我看到世界的繁花似锦
我对物质的要求不高,没有首饰、名牌衣服、名车、大房子……我是女人,也很爱美,但我觉得,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热爱你!
56岁的时候,我想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于是,就用半生的积蓄来了一次环球旅行。我跨过七大洲四大洋,去了北极、南极、南美洲、非洲、欧洲等,走过了80个国家,绕地球一周。我写了《蓝色天堂》《非洲三万里》《南极之南》《美洲小宇宙》,每一本书都记载我人生的宝贵经历和旅行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我心中,旅行是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我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旅行的意义是为了看不一样的文化、吃没有吃过的食物、摆脱以前的旧习,得到心灵的解放……在矫正世界观的同时,也让眼界更加开阔。人生的烦恼减少了很多,焦虑和不安也比较容易放下了。
今年我出版了《你生而有翼》,这是我的一本散文精选集,全书分为“高原青春”“写作”“我为什么要学心理学”“看心理医生的人”“作为人的力量与答案”“亲爱的生活”六个部分。我希望我的读者们从我的文字里、能得到一个获得幸福能力的答案与启示。
我希望人们都能记住: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在任何情境下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还处在生命的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你生而有翼,不必匍匐前行。你能展翅,学会飞翔。你永远是你的主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世界添一点点温暖,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