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天天观点

版面: 视点评论

微短剧要从“拼流量”走向“拼质量”


    □ 龙敏飞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再次公布针对网络微短剧治理的七大举措,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等。随后,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陆续发布公告,相继下架违规微短剧,并对违规推广微短剧的账号进行处置。

    近年来,无论什么网络平台,似乎都能刷到一些微短剧的推广,其往往因冲突感强、短小精悍等特点而吸引大众视线,成为令人上头的“电子榨菜”。但随着微短剧这一行业的快速崛起,一些现实问题也逐渐呈现,如不少微短剧作品剧情离谱、逻辑混乱、内容尺度令人咋舌;在会员收费、扣费等方面不够公开透明,消费者难以维权……种种乱象的背后反映了微短剧行业发展的失序。

    虽然问题频出,但微短剧行业发展的“前景”与“钱景”仍然广阔。根据字节跳动巨量引擎内容消费业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以小程序短剧为主的付费短剧年充值流水达180多亿元。由此观之,微短剧市场可谓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行业潜力大,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有鉴于此,自去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持续开展治理工作、发布多项管理措施。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到此次指出的要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等,频繁、密集地推出政策措施,目的就是要规范微短剧市场,不能再任由其侵蚀主流价值观、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微短剧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必须全覆盖、无死角,让行业和平台尽到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微短剧相关从业者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因流量至上而误入歧途,更要注重版权保护,坚守底线和原则。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码,我们也期待制度的完善不断跟进,从而共同推进微短剧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微短剧大有可为,但不能任其无序野蛮生长,应当推进行业从“拼流量”转向“拼质量”,给用户们提供真正有价值、有营养的作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