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我家今年种的黄芩根卖了4.6万元”“我家的黄芩籽卖了4.8万元,根儿卖了11万元,好得很”……甘肃省漳县武当乡张坪村的闫军香和李霞霞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晒”起了今年药材的好收成。
近年来,武当乡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妇女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积极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客商+电商”模式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激活了农村妇女就业市场,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了“务农+务工”两不误的“新路子”,鼓起了“钱袋子”,呈现出农村妇女群体量质齐升、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陈红萍是武当乡宏凌蔬菜保鲜烘晾厂的负责人,在县乡妇联的帮助下,她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平时有近20多名妇女在陈红萍的厂子和种植基地打工,去年至今,陈红萍为打工妇女前后支付了28.8万元工资。
“李娟是我们村的妇联主席,今年来她带领我们种植架豆、线辣椒等,给我们指导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她的带领下,我在旱地里种的2亩豆角卖了1.25万元,比我往年种玉米的收入要好得多。”武当乡邹家门村妇女张春平说。
陈红萍、李娟、闫军香和李霞霞都是漳县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们通过勤劳的双手不仅富了自己,还带动乡亲们实现了增收致富,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着“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