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景韵润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每天需要吃哪些食物来获取足够的营养呀?”“肉!”“蔬菜!”“水果!”……冬日暖阳中,一所坐落在大别山深处的学校里,正进行着一堂别开生面的“食育”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和老师的互动中,了解食育知识和文化。
“食育是助力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更好更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做准备。”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光彩实验学校校长朱颜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不仅仅是以食育人,在这所留守儿童占到学生总数五分之一的学校,“一对一”帮扶、用爱守护、立德树人更是学校坚持践行的教育理念。
推行“食育”,培养内心的富足
《食品标签的秘密》《吃好早餐更聪明》《蔬菜水果天天见》《五谷杂粮》……在光彩实验学校,这些每周一节的食育理论课让孩子们学到了“饮料不能多喝”“荤素要搭配”“粗细要结合”“营养要均衡”等食育知识。来到学校的食育教室,学生们动动小手,就能制作出月饼、粽子、饺子等中国传统节日美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做健康生活的小主人。
如今,在这个2018年才脱贫摘帽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县城,正推行着一种十分前沿的教育理念——“食育”。朱颜告诉记者,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可供选择的食物相当多元,“所以教授他们有关食物的知识和选择食物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更为了他们的未来,学校格外重视食育。”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食育’则更加重要。”朱颜表示,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全部学生的五分之一左右,“我们希望通过教会他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而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教会他们懂得珍惜食物、分享食物、感恩食物,进而感恩父母,这是‘食育’教育的另一种魅力。”
朱颜介绍,2016年春,学校开始实施“食育”计划,建设培训“食育”教师队伍,开设“食育”特色课程,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与食物相关的知识,获得正确选择食物的能力,掌握制作常见食品的技能。
学生们对这门新课的接受程度有点出乎朱颜意料,“他们都非常喜欢‘食育’课,慢慢地养成了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少吃零食的饮食习惯,学生的变化让老师们也备受鼓舞,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食育’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内心富足的人。”
“代理家长”用爱呵护留守儿童
2014年,新县依托“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筹资兴建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这里,200多名留守儿童享受免费寄宿服务,与城里孩子共享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便是光彩实验学校。
学校是不少留守儿童的家,许佳怡便是其中的一位。她是一名孤儿,平时住校,只有周五下午才会回姑妈家。周末经常是这个姑妈家住一天,那个姑妈家住一天。最初,许佳怡是个特别敏感自卑的女孩,她的班主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经常与她聊天,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朱颜回忆道,班主任会把自家孩子的衣服、鞋子送给许佳怡,为她购买演出服,下午放学后,还经常把她留下来辅导作业……慢慢地,许佳怡脸上的笑容变多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佳怡还曾在作文中亲切地将班主任称为“妈妈”。
朱颜告诉记者,学校有留守儿童就有七百多名,90%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家是隔代看护,少数留守孩子寄托给亲戚看护。
为了更好地关心留守儿童,学校实行班主任责任制,对每位特困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由班主任行使“代理家长”的职责,“代理家长”每天至少与帮扶学生谈一次心,每周至少陪着吃一顿饭。
朱颜感慨道,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第二任“父母”。“我们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上‘扶智’,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立德树人,为学生保驾护航
以食育人,更要立德树人。就餐时间,在光彩实验学校的食堂里,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排队进入餐厅,到指定餐位保持站立,在学生志愿者的主持下,先进行经典诵读,再按指令统一就餐,用完餐后将餐具清理分类送入餐箱,清理餐桌,有序退出餐厅。
“每餐我们都会进行文明餐桌评比并公示,逐渐在学校形成良好的饮食文化。”朱颜表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先,在中秋等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代理家长则会陪着帮扶学生给家里的亲人打电话,教他们学会感恩,每学期还会给帮扶学生写一封信,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在新县,为了真正成为孩子生活中的知情人、情感上的贴心人和成长中的呵护人,不少“爱心妈妈”“代理家长”都与留守困境儿童“一对一”结对,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村子和社区,还招募了专业教师、返乡大学生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依托儿童之家、村会议室等场所开设假期托管班,为辖区内留守儿童提供功课辅导、成长监护等关爱服务。
“我们希望能用爱温暖孩子们的世界。”朱颜说,接下来,学校将会为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心灵上的关心,“我相信,未来他们一定会在向上向善的路上勇敢前进,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