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治理短视频不实信息,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

专家建议构建集成式权威辟谣平台,让多平台引入共享资源


    新华社发 徐骏/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慧莹

    近日,一条四川德阳“什邡市隐峰社区有两个娃娃被人贩子拐走了”的抖音短视频在网上流传,引起网民关注和部分群众恐慌。经什邡公安调查,确认该视频为谣言。

    时下,短视频越来越流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人。显然,网络短视频已经成为大众消遣娱乐的方式,刷视频、看直播已成为大众日常休闲、娱乐的标配之一。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以虚假摆拍为代表的网络不实信息问题也引发公众关注。

    “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在短视频平台上主要表现为那些不符合事实或未经证实的信息,误导公众的认知、影响公众的判断,如虚假摆拍、仿冒假冒、同质化、造谣传谣、伪公益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平台认知传播实验室副主任杨雅表示。

    网络不实信息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更有效地治理不实信息的传播?监管部门应该如何发力?为此,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治理不实信息需要将治理步骤前置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课题组研究的《网络不实信息的表现、治理与效果评价》显示,通过网络不实信息案例、治理措施和效果分析后发现,部分创作者出于商业利益故意捏造事实、网络推手趁机制造谣言、网民辨别能力和素养不足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网络不实信息的形成与传播。

    杨雅是该课题组研究者之一。她认为,在一些事件中,一些媒体或平台可能因为流量和点击率的压力,过度追求吸引眼球的内容,为了抢夺时效,忽略了事实核查。“从平台创作者层面来说,商业压力驱动的‘博流量’是短视频不实信息的重要成因。”

    整治务必从严,治理务必坚决。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对这些乱象进行有力打击,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

    尽管监管部门频繁亮剑,但问题短视频仍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其背后的流量争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

    网络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依靠网络流量,无数网络视频作品得以快速传播。流量经济为网络短视频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使一些短视频制造者为吸引用户眼球赚流量频出“奇招”,甚至突破法律红线。

    一位旅拍短视频的创造者王先生表示,以突破底线来吸引眼球、换取流量的做法,可能短时间内会增加一些人气,但靠这种方式不可能走得长远。“但值得高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选择从内容上下功夫,以优质的内容吸引用户,赢得流量。”

    “治理不实信息需要将治理步骤前置,从源头和创作端出发,以虚假摆拍、不当剪辑等新现象作为抓手,传播链条上多方协同,与谣言和流言赛跑,进一步深化全链条精准治理体系建设。”杨雅表示。

    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中强调,“自媒体”发布信息不得无中生有,不得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不得以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方式,影响信息真实性等。并明确提出,使用自行拍摄的图片、视频的,需逐一标注拍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使用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的,需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

    法律虽然做出明确规定,但实际监管却出现了难题。刘晓春表示,像摆拍这类的弄虚作假,很难辨别其真实性。她举例说,像之前被爆出的外卖员自拍自演事件,如果价值导向上没有问题和偏差,很难辨别真假。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网络不实信息的表现、治理与效果评价》指出,预防治理网络不实信息,短视频平台联合创作者对演绎虚构内容进行标识有助于网民区分虚假摆拍。

    刘晓春对此也持有相同观点,平台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内容,更多的还是通过用户举报。如果创作者演绎的内容是虚构的,应该进行标识。“其实很多平台的作品已经出现了这类标识。”

    对于如何有效治理不实信息的传播,《网络不实信息的表现、治理与效果评价》提出,政府应该构建集成式的权威辟谣平台,让多平台引入共享资源,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官方辟谣信息。对于平台而言,则需要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与担当意识,完善不实信息的预警和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回溯、关键词检索、AI诊断等手段提升对不良信息的识别和追踪能力。

    未成年人使用不能“一禁了之”

    《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如何更好地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一直是热点话题。“孩子如果沉溺在不良内容或者有害内容当中,对于未成年人成长来说是不利的。”刘晓春表示。

    于2024年1月1日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但刘晓春对于家长采取的一禁了之的行为表示不赞同。“其实内容丰富的短视频对孩子开阔眼界是有帮助的。”

    2019年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提出,基于当前短视频、网络直播大热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直播、发视频等行为进行限制而非隔离;建议应鼓励未成年人发布具有正能量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

    2019年,国家网信办指导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线试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也明确要求,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不过,也会看到有些未成年人绕过系统限制的情况。”杨雅说。

    “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对短视频的接触和使用,防止孩子沉迷于网络,需要社会各主体相关方协同合力治理。”杨雅表示,一方面,平台应增强防沉迷技术发展,通过创作者激励方案,增加匹配未成年人各年龄段认知发展、知识需求和娱乐需求的优质内容,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家长的媒介素养培育、积极有效的家庭传播机制的引导、家校协同的增强、未成年人新媒体意识、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也十分重要,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