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什么是“村舞”?“村舞”有什么特点?“村舞”诞生的土壤是什么?“村舞”能否成为下一个乡村风口?近日,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杨君。
城乡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是杨君教授的研究方向。从2015年开始,他便注意到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村舞”现象。“主要是因为城乡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于是,“村舞”应运而生。
“村舞”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美好体现,它形式多元化,内容接地气。“村舞”在形式上有广场舞、舞台舞、艺术舞、排舞等,在内容上包括民俗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等。
“最近几年,浙江‘村舞’的热度持续走高,可以说在全国独树一帜。”杨君教授说。问及为何浙江的“村舞”会格外火热,杨君教授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浙江有基础,“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共同富裕,乡村景美人丰,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另外,全省乡村社区普遍建立了文化礼堂,它不仅仅是一个开会交流的场所,更为乡村的公共文化生活表演提供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非常重要,这是文化空间基础。”第二个原因则在于,浙江农村有举办“村晚"的传统。“‘村晚’是一台晚会,‘村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节目。这给‘村舞’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三点则是,经常性的“村舞”比赛,极大地调动了村民跳舞的积极性。
但兴盛之下,“村舞”也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杨君教授认为,“浙江农村家庭经营较为发达,相对而言,有些村民可能并没有大量时间去跳舞,这使得‘村舞’更多是一种乡村的公共活动形式,并非乡村公共生活的常态化形式。”
在杨君教授看来,“村超”“村BA”的火爆,并非偶然。因为它们是一种生活的表现,是一种老百姓对体育发自内心的热爱,但又不是那么正式的形式。火爆出圈后,它们变得更加规范化,升级为更重要的比赛,吸引了更多客流,产生了真金白银。
如果“村舞”能像“村超”“村BA”那样,成为当地老百姓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那么在发达的互联网加持下,“村舞”出圈只是早晚问题。
要想让“村舞”成为下一个乡村风口,杨君教授认为还需几股火力来助燃:“一是乡村普遍建立舞蹈队,舞蹈队有稳定的负责人;二是实现组织常态化,发挥各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的作用;三是比赛开展的常态化,四是上级部门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通过‘送戏下乡’‘送文下乡’等形式,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学习新舞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