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深度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深度

“村舞”出彩,更要“出圈”


    北山口村佛手直播间。  厉聪/摄

    □ 韩亚聪

    对于亿万乡村群众而言,表达幸福生活的喜悦劲儿,展现奋斗新时代的精气神,没有什么比舞上一段更有感染力了。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乡村振兴接力推进,广大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开启了新的生活,物质基础越来越牢,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注重自身的精神获得感,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度和参与感不断提升。在这一点,我们从贵州“村超”的爆火“出圈”中便可窥斑见豹。

    与“村超”相比,“村舞”其实有着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村社广场,随处都能见到乡亲们舞动的身影。农闲时节、茶余饭后,随着动感的音乐扭一扭、跳一跳,既锻炼了身体,也充实了生活。不夸张地说,“村舞”已经成为很多农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魂”,而高质量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一个个依托和抓手,“村舞”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看到,如今各地的“村舞”已经跳出简单的唱唱跳跳,而是赋予其文化内涵、文明风尚、时代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越来越有看头,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思想,同时,也兼具有“村”味,将鲜明的乡村特色融入舞蹈,使其富有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特色“村舞”也不再是散落在四面八方的“珍珠”了,一些组织和活动,将这些“珍珠”串联了起来,赋能其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国妇联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舞动巾帼风采 悦享健康生活”2023年全国妇女广场舞(健身操舞)大赛决赛中,来自全国47个城市的59支参赛队伍、1000余名选手参赛。全国各地的很多村社都成立了广场舞妇联,将自发的群众性团体变成了一个“有组织”的队伍,把服务和活动延伸到妇女群众生活的最小单元。

    “村舞”是全民健身的盛宴,也为基层治理贡献了群众力量。很多地方的“村舞”团队,既是团结凝聚妇女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阵地,也已转化为志愿服务、平安建设、纠纷调解等诸多治理效能,一些地方的“村舞”还舞出了经济效益。

    “村舞”红红火火,遍地可见,但如何让它像和“村BA”一样出圈,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方面,做好本土化和特色化打造。哪些“村舞”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念念不忘?必定是有别具一格地方特色,独特文化内涵的,这就需要各地要深挖自身文化内涵,结合独有的文化,为“村舞”赋能,展现自己“有趣的灵魂”,努力使其成为“引流”的密码。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和优化。不断加大在乡村健身设施、文化功能设施、公共体育场等方面的投入,让“村舞”有发展推广的空间,着力提升乡村住宿餐饮业、城乡道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享受“村”字号活动带来的多重体验。

    同时,要注重传播效能。融合传播时代,想要“出圈”,必定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在这一点上,一方面要善于打造IP,比如设计专属的“村舞”IP形象,让自身特色形象化、可视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多平台融合传播,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平台进行集中宣传展示,这种展示是具有传播性的内容设计和呈现。

    在一定程度上,“村舞”承载着乡愁记忆,也承载着乡村希望,我们期待它的早日“出圈”,更期待着每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庄焕发新的活力,律动美好未来。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