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拿起法律武器坚决捍卫女性隐私权


    □ 孔一涵

    1月28日,话题“发布女性隐私视频被认定侮辱罪”冲上热搜。该话题源于近日召开的江苏省两会上,检察工作报告中公布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中,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针对被告人李某在境外网站发布有完整人脸信息的“一夜情”女性隐私视频,依法追加侮辱罪并提起公诉,得到法院判决支持。

    检察机关对犯罪行为的精准指控,不仅是对被泄露隐私视频女性权益的保护,给予被害女性应有的诉讼地位,更是对在网络上侵害女性合法权益、发布隐私视频行为的严厉警示。

    在网络上发布女性隐私视频,无疑是对当事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的严重侵犯,而且这种伤害的影响往往极为深远。在网络时代,个人隐私变得越发脆弱。从私密照片、视频的泄露,到被大量传播、存储,再到对受害者的指责,隐私视频一旦被发布,无疑会对女性受害者造成无法挽回的名誉损失。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压力不仅会影响受害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使她们遭受长期的精神伤害。

    此前,国内对于类似在网络上发布女性私密视频的行为,一般以传播淫秽物品罪认定,量刑幅度通常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然而从刑法上讲,该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视频中女性非自愿泄露的隐私信息被归类为“淫秽物品”,当事人往往会被污名化为淫秽视频的“女主角”,而非隐私被泄露的受害者。而此案认定的侮辱罪则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量刑幅度更重,也更好地保护了受害女性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减少对女性的侵害和伤害,这对于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社会意义。

    此案例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女性隐私权的关注。维护女性权益,罪名的追加只是一个开始。法律在严厉惩罚隐私视频发布者的同时,也应当对视频的“二手传播者”予以打击惩罚,以雷霆手段警示怀揣“法不责众”心态的不法分子。同时,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删除恶意内容,多管齐下切断隐私视频的传播链条,将犯罪行为对女性的伤害降至最小。

    正义的目的,是赋予每一个人应得的权益。此次检察机关依法追加认定刑罚更重的侮辱罪并提起公诉,得到法院判决支持,充分彰显了法律守护女性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的信心与决心。我们也应当推动全社会参与女性隐私权的捍卫工作,给予遭遇类似情况的女性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她们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追求正义和公正,摆脱“受害者羞耻”,在阳光下积极保护自身权益。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