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 PDF版下载

版面: 发展周刊

逛大集,感受温暖富足的新年滋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临近年关,赶集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时尚。东北农村大集、山东农村大集、苏北农村大集……打开网络平台,各式赶集视频层出不穷。原生态的环境、便宜的物价和热闹的场景,农村集市让年轻人“大开眼界”,赶集视频也成为很多人的“精神零食”。

    线下,赶集大军中的年轻人也在不断增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集市,成为很多年轻人周末休闲的新选择。赶集,这个带有年代感的词语,为何在互联网上焕发新生机?年轻人又为何爱上了农村大集?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吉林多个集市,感受农村大集的独特魅力。

    热闹的农村大集 蒸腾的烟火气

    每逢农历一、四、七,长春大屯集市就迎客开集。从长春市区出发,乘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集市所在地——富锋镇。从下车点到集市,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但是当地人告诉记者:“只要开集当天去,人流就是最好的向导。”果然,下车后,拉着小车的赶集人纷至沓来,像河流一样涌入大屯集市。

    22岁的仇美晗就是赶集大军中的一员,今天是她的赶集“初体验”。她告诉记者,自己对农村大集的第一印象是新奇。

    在这里,一切都是“壮观”的。猪肉是成扇卖的,酒水是整桶装的,冻梨、冻柿子被码成整齐的小山包,被火燎过的猪蹄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笼子里的肉鸡,站起来跟人的小腿一样高;地摊上的冻鱼,比人的手臂还要长。

    这里的一切,又都是鲜活的。鲫鱼在水盆中吐着泡泡,头顶红冠、身披黑羽的大公鸡警惕地打量着行人,农家大鹅“嘎嘎”地叫着,笼子里的小狗挤成一团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苹果嘎嘎甜,不好吃不要钱”“大娘你就放心买,不好吃送回来”……吆喝声、还价声、聊天声,声声入耳;柴米油盐、果蔬生鲜、家居杂物,各色货物门类齐全。

    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大集上的物价。白菜7角钱一斤,冻柿子一元钱一斤,苹果梨10元7斤,刚卸的猪肉7元一斤……就连丹东草莓的价格也被“打下来”了,15元一斤,个个又红又甜。仇美晗告诉记者,农村大集的物价让自己“见了世面”:“我打算花100元吃遍集市里的零嘴,逛了1个小时,才花了35元。难怪大家都说,东北有自己的‘货币’。”

    “一切都是生动的、丰满的、明亮的,生活在这里变得特别具象。”28岁的李雪是农村大集的常客,她告诉记者,在钢铁森林里生活久了,热闹的大集对她格外有吸引力,“琳琅满目的物品,喧嚣热闹的声音,农村大集里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蒸腾着热乎乎的烟火气。”而烟火气,最能抚慰凡人心。

    赶的不仅是大集,还有童年的回忆

    具有百年历史的乐山大集,售卖香油、烟叶的雁鸣湖大集,以驴肉为特色的新安大集……在长春,各式特色集市吸引着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对他们而言,农村大集不仅是一个交易场所,还是乡愁,是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

    1987年出生的冯峰,从小在农村长大。四五岁时,他就会跟着亲人一起赶集。“每年春节,赶集是孩子们的头等大事。有集市的日子,我不用人催就会早早起床,跟家人一起出发。”那时候,物质生活远不如今天丰富,但在冯峰心中,集市上物品繁多、无所不有。“糖葫芦、长白糕,再买上几盒小摔炮,这就是我心中的年味儿。”小时候,他和父母一起赶集;长大后,他和堂兄弟一起赶集;离乡后,他又带着妻儿一起赶集。他说:“每次进入农村大集,就好像回到了老家,回到了童年。”集市,缩短了他与故乡的距离。如今,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带着儿子来赶集:“希望大集带给我的快乐,也能传递给儿子,让赶集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

    在32岁的林凯看来,农村大集牵连着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年关将至,二叔就会将家里的孩子招呼到一起,蹬着平板车,将我们带去集市。”村里的小路坑洼不平,但就连颠簸也让孩子们乐成一团儿。等到了集市,大家更是尽情撒欢,四处奔跑。“对联、福字、红枣、糖葫芦,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红彤彤、喜气洋洋的;吆喝声、叫喊声、打招呼的声音,在耳边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大人们一边购物一边聊天,孩子们四处寻找没炸开的鞭炮。中午归家,母亲正在炸麻花,空气里弥漫着食物的香气……”林凯说,这就是他心中的年味儿。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回不去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年节逛大集,是过年的仪式感,也是少有的能感受年味儿的活动。”林凯说,他对农村大集的感情,是对童年的留恋,也是对年味儿的怀念。

    东北大集,浓浓的人情味儿

    因为毕业设计与集市相关,最近几个月,21岁的刘文贺在不同的省份赶年集。她告诉记者,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大集特点鲜明——充满人情味儿。

    她从商贩的吆喝声讲起:“在这里,买货的不是消费者,是‘大姨’‘大姐’‘妹子’和‘大兄弟’,尽管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在摊主的嘴里,咱们都是一家人,全是亲戚。”

    不仅通过称呼拉近距离,这份人情味还落实在行动中。“询问了一句瓜子香不香,摊主直接抓了一把塞到我手里,告诉我随便尝;水果的价格是16.4元,即使用微信付款,店主也给我‘抹零’了;听说我就买一个冻柿子尝味道,卖货的大哥笑了‘就买一个还称啥,丫头你就拿着吧’。”这一系列举动,让刘文贺心里暖洋洋的。她说,在农村大集里,看到了东北人的大方与热情。

    张璐是来长春旅行的游客。为了体验当地民俗,她和朋友结伴来到大屯集市。她告诉记者:“看出来我对买菜不熟悉,东北大姐特别自然地跟我搭话,告诉我蔬菜怎么选、水果怎么挑,这个价位是否合算。跟路人问了一句‘好吃吗’,身旁四个人跟我分享他们的试吃感受,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就像朋友在聊天。”可以放心地“只问不买”,可以跟商家讨价还价,还可以跟陌生人从菜价聊到生活,张璐说,“在东北大集,我的‘社交恐惧’不药而愈。”

    更让她感动的是在农村大集中看到的“众生相”。卖鱼的摊主,天还没亮就为生计开启一天的忙碌;卖老式糕点的大姐,冻得跺脚还不忘招揽顾客;一对“80后”夫妻,为了补贴家用,从零学起制作手工艺品;一起赶集的一家人,一边购物,一边商量着过年的种种安排……一个个奋斗的身影,代表着人们对好日子的期盼。漫长寒冷的冬日里,看到他们奔向未来的劲头,就让人对新的一年充满盼头。张璐说,无数平凡人为之拼搏奋斗的新年,必然是一个温暖、富足、有滋有味的年头。(采访对象皆化名)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