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 PDF版下载

版面: 发展周刊

乡村集市如何变“流量”为“留量”?


    ■ 甘怡淳 之江轩

    近两年,一到传统节日,视频平台上“逛大集”主题就会成为流量密码,引来众多网友的沉浸式观看。年轻人为何突然又开始逛大集了?一方面,农村集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活泼有趣、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更加渴望回归朴素,用人情味治愈“精神焦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赶集”作为一项新的休闲活动,进而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行为。

    农村集市作为传统的商业活动,在现代社会元素的推动下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但在未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保存住民众这份“赶集”的热情,让集市经济一直持续火热?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深挖文化这口“井”。乡土文化是乡村集市的鲜明标签,也是乡村集市得以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如何避免“特色小吃都是淀粉肠”的尴尬?破题关键还在于深挖在地文化这口“井”,从当地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非遗技艺等特色文化中汲取养分,让乡村集市成为文化交互交流的新场景。

    比如在云南,乡村集市往往与传统节日庆典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狂欢”,比如苗族的“踩花山”、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黄饭节”等,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也让民风民俗搭载着集市平台的流量得到传承和弘扬。

    “旧瓶”也要装“新酒”。乡村集市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风俗,要吸引新一代年轻赶集人,除了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味、烟火气,也要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在视觉设计、品牌包装、打卡玩法、传播方式上创新升级,线上线下玩转属于乡村集市的“土潮风”。

    比如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去年夏天举办的“五·廿八”大集,既有传统的戏台表演,又引进了电音泼水节,还找来本地村民扮演“卖货郎”和“王婆”,与赶集人互动问答壶镇的历史人文故事,答对了就能获赠文创产品。这些新玩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尽精微”方能“致广大”。尽管乡村集市已然迎来“又一春”,但环境卫生脏乱差、“三无”产品泛滥、售后服务与维权不便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要想寻求长远而健康的发展,让更多人为乡村集市停驻,就得不断完善细节、补齐短板,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加强市场监管、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环境,建立更多长效机制,为乡村集市的繁荣提供“硬支撑”。

    比如有的乡村依托集市这一平台打造创意园区,吸引大学生创客入驻;有的乡村出台助农政策,鼓励支持当地农户进场交易;还有的乡村特别设立“共富摊位”,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让乡民成为“共富合伙人”。

    有人说,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但愿乡村集市归来以后,就不再远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