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协同教育 PDF版下载

栏目:教育观

版面: 协同教育

假如压岁不要钱


    ■ 薛元箓

    据央广网消息,安徽省阜阳农村的压岁钱已涨至最低200元,民众感叹压岁钱快要“压”垮农村老人了。当地政府回应,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把压岁钱的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

    压岁钱水涨船高,常被归咎于攀比心理。攀比心理作用于人群,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央广网消息中另透露,同样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福建省莆田的压岁钱高达12000元,而广东只有50元。显然,导致两地压岁钱行情如此悬殊的原因,并非收入水平、亲朋关系,而是两地对于“压岁文化”的理解。广东人的“派利是”,始终秉承只讲“意头”、不比金钱的文化解读,故“五元十元、一元两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

    事实上,在金钱和祝福之间画等号,需要一个足够的逻辑支撑。以民俗学的视角看,由“压祟”到“压岁”,并施加金钱的参与,无非是因循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想象,把金钱的作用无限放大了——它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驱魔行运的象征。

    显然,这种诞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逻辑,在今天是荒诞的。儿童的健康幸福,不可能通过压岁钱的送达实现。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也不可能凭借一个红包得以兑现。亲情的物化可能导致对亲情的伤害,就像水涨船高的压岁钱对阜阳农村老人的“压”垮之势。来自压岁钱的破坏力,已经令他们将过年的亲情团聚视为畏途。而不能追涨压岁钱,又会被亲人另眼相待,甚至遭受族群的排挤。这也是人们臣服于“压岁文化”的根本原因。

    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始终是文化进程中破和立的一体两面。而破和立的过程,又有其技术性的规律可循。比如欲对“压岁文化”破旧立新,与派送和接受红包直接关联的爷孙两辈就不是宣教的重点,两者之间的中青年群体才是关键。

    在有志于“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的地区,由衷希望当地政府做出务实并具有借鉴价值的尝试,让压岁钱水涨船高的重灾区,变成移风易俗的试验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