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公子
“一个也不能少”
大学毕业那年,重庆姑娘张莉娟抱着“锻炼一下自己”的想法报名“西部计划”,从大学所在的上海一竿子到了2000公里外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
“2002年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张莉娟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县城只有一些低矮的房屋,稀稀拉拉的商铺,最宽的马路一眼能望到头。”张莉娟负责永宁乡中学(现永宁镇中学)一个班的语文课和政治课,一周二十多节课。
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多,以摩梭族为主,他们大多皮肤黝黑、比较瘦小,对这位来自遥远的上海、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张老师很好奇。“孩子们很内向,不主动跟我拉家常。有的孩子普通话不好,面对我的提问需要一些时间来反应。”她告诉记者,为了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我给学生讲自己的经历,讲外面的精彩世界。希望他们对学习、对我本人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我的课。”
孩子们基础相对薄弱,张莉娟每节课前认真备课,讲课慢一些,板书多一些,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了。在讲冰心的《小桔灯》时,晚自习时她买来桔子,点上蜡烛做成小桔灯。当微弱的光照亮黑暗的教室,学生们的眼睛里也闪耀着明亮的光。
支教一年,张莉娟所教班的语文成绩在全县61个班级中名列第七名,获得当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重奖。
学校交通闭塞,手机经常没有信号,更让张莉娟难过的是,班里有的孩子学期中间就不来了。“我总想,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好,对他们关心不够?”同事安慰她,这在当地很常见,过段时间学生家里宽裕一些,或许会回来的。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张莉娟要求自己:没有特殊情况,每周家访一名学生。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到木顶箐村家访的情景:她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客车,又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到达时天已黑了,整个村子的人点起篝火欢迎她。这让她十分感动:“老乡们太穷了,教育是他们下一代走出大山、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
张莉娟喊大城市的朋友为孩子捐赠衣物、文具等,被媒体报道后,一些热心人士主动加入献爱心。她认真记录每一笔捐款,这些爱心款让班里的孩子得以继续学业。当时,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辍学严重,但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没少。
为了教育公平
因表现出色,一年支教结束后张莉娟来到当时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挂职。恰逢中国西部地区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推进,她走遍了县里的各个乡镇,深刻了解了当地现状和人们对教育的渴望。为消除青壮年文盲,部分村委会开设了课程。“一些三十多岁的女性,当了妈妈还背着孩子来上课。如果她们从小接受教育,命运会完全不一样。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一些人。”张莉娟说,自己最佩服的人是张桂梅老师,她的努力改变了很多女性的人生。
一年的所见所感让她坚定了“做些事情”的决心。两年志愿服务期满后,张莉娟留在了丽江。
如今二十年过去,张莉娟仍记得自己的初心。“我在哪里都是教书。如果去大城市,可能只是一份普通工作,但在这里我感觉自己被需要,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宁蒗县第一中学期间,她教的两个班在年度统考中均获得县平行班第一的好成绩。她被评为优秀学科组长,当选校团委副书记,2009年当选宁蒗县级优秀教师。
之后,她先后担任宁蒗县民族中学教学副校长,宁蒗县第一中学校长,丽江市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等职务。
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张莉娟仍坚持在教学一线。“现在一星期有十几节课,我希望能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能帮我更好地思考学校的管理工作。”
与名校相比,丽江市第二中学的定位有点“特别”——为想进城读书的初中生提供在城里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为初中毕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留在城区读高中的机会。
“我们学校自成立以来,就明确了目标定位:不是要培养多少名校学生、高分学生,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每位学生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希望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培养一技之长。” 张莉娟介绍。
她说,学校除了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学生的人格教育、健康教育着手。在丽江市第二中学,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所有环节:主题团队日、14岁集体生日、青春走丽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所寄宿学校,学校也很注重学生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谈起近两年学校的发展,张莉娟非常欣慰: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学生无论在学习成绩、各项才艺方面,还是在精神面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全市学生运动会、课本剧大赛、英语口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中,二中学子开始崭露头角。”
张莉娟常对教职工说:“评价我们的教育是否成功,并不是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而是每一个从二中走出去的学子,能孝敬父母、热爱生活、关爱他人,能把从二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理念辐射出去,影响更多的人。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