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人类使用的抗生素中,多达三分之一至一半是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这个现象在中国更为严重,中国抗生素消费占了全世界抗生素的一半,人均使用量是英国的5.7倍,是美国的5.5倍。
儿童免疫力差,容易生病,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除了跟成年人同样的滥用危害,婴幼儿时期的抗生素使用,还会带来长大后的长久疾病风险。目前研究认为,包括哮喘、炎症性肠病、肥胖的出现都可能与抗生素使用有关联。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峥
临近春节,也到了返乡和外出旅游的高峰期。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显示,1月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下降,但各地的呼吸道疾病就诊量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就诊人群中咳嗽患者占比较高。很多人特别是带孩子出行的父母,都会准备一些常用药、应急药。但专家提醒,抗生素一定不能滥用。
滥用抗生素,肺部成了“棉花状”
据报道,有位李先生咳嗽两个多星期,自行服用抗生素并未好转,到医院就医。医生拍片检查后发现,李先生的肺已经成了“棉花状”,属于霉菌感染。经询问得知,半年以来,李先生只要一咳嗽就前往小药店购买抗生素吃,一次吃两个星期左右。
医生表示,这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结果。李先生感冒时出现咳嗽本应对症治疗,他却自行随意服用抗生素,且一开始用的就是抗生素中的“高级药”,即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这样容易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长时间抗菌治疗还易使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机大量繁殖,易出现多发性霉菌感染,使机体抵抗力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当下,很多病人在未搞清楚感冒发热病因时,就会像李先生一样随意使用抗生素。其实,如果是非细菌引起的感冒发热,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杀灭病毒的作用,还可能因为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当真正遭遇细菌感染时,抗生素就可能因细菌耐药性导致药效减弱,病人疾病难治。此时必须加大用药剂量或联合用药,这样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使药物副作用增大,甚至引起不良反应,比如肝肾损害等。
孩子咳嗽,家长慎用止咳药和抗生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申昆玲介绍,咳嗽其实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是身体清除呼吸道中异物和分泌物的自然反应。咳嗽超过4周以上叫慢性咳嗽,4周以内都叫急性咳嗽。不少患者尤其是儿童,呼吸道疾病已经痊愈了,但咳嗽仍然不好,大多数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嗽伴随着少量白色黏液痰,查了胸片也没有异常,久咳不愈让不少家长感到很焦虑。
申昆玲称,呼吸道感染后的咳嗽很常见,如果持续时间在4周之内,也没有出现病情加重,不必反复去医院就诊。滥用咳嗽抑制剂可能抑制呼吸道自然清理的过程,使病程延长。在感染后咳嗽的居家护理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盲目镇咳和滥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在孩子开始咳嗽时就胡乱用药,问用的什么药,说是抗生素。再问用什么抗生素,他也说不清,就是上次得病剩下的。其实,这种做法很不规范。” 申昆玲提醒,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而且儿童脏器功能发育还不健全,用药不当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造成脏器损害等。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必须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滥用药物或随意用药都是不可取的,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规范用药。
滥用抗生素带来4大健康威胁
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黄建权表示,有了抗生素,人类才有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武器,很多不治之症因它成为历史。抗生素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好用变成滥用,抗生素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健康威胁。
耐药导致无药可用。黄建权称,人类虽然研发出了各种抗生素药物用来对抗细菌,但只要使用抗生素,就有几率随机出现细菌耐药,产生“超级细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会加速耐药细菌的产生。当细菌的进化快过新药研发的速度,我们会再次陷入无药可用的绝境。
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人体和细菌是共生的,我们的皮肤、肠道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菌群的平衡很重要。特别是近几年,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存在密切的关联。然而使用抗生素,对于细菌通常是“不分敌我”的大范围杀灭,能直接破坏肠道菌群稳定。
对儿童的特殊危害。儿童免疫力差,容易生病,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除了跟成年人同样的滥用危害,婴幼儿时期的抗生素使用,还会带来长大后的长久疾病风险。目前研究认为,包括哮喘、炎症性肠病、肥胖的出现都可能与抗生素使用有关联。
肝肾损伤和过敏等副作用。抗生素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肾损伤的主力,也经常会带来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而广谱抗生素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巨大影响,常常给女性带来苦不堪言的霉菌性阴道炎。此外,抗生素比其他药物更容易带来过敏问题,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抗生素不是消炎药,须将抗生素请出家庭药箱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人类使用的抗生素中,多达三分之一至一半是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这个现象在中国更为严重,中国抗生素消费占了全世界抗生素的一半,人均使用量是英国的5.7倍,是美国的5.5倍。
从2016年8月份开始,我国多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管控肆虐的抗生素滥用。2018年,政府再次严令管控抗生素滥用,特别是儿童滥用的问题。
抗生素不是消炎药,别把它作为家庭常备药。黄建权称,很多人把抗生素错叫成了“消炎药”。“万病皆有炎、万病皆消炎。”炎症是我们的身体面对致病因子和损伤时的防御反应,大多数疾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炎症过程。抗生素主要是对细菌感染有效,面对更多的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即便是细菌感染,需不需要抗生素也要权衡利弊。轻微的细菌感染完全可以靠自身免疫控制,用抗生素反而弊大于利。抗生素只适合于少部分细菌感染性炎症的病因治疗。比如相当一部分中耳炎、鼻窦炎、肺炎不需要抗生素,大部分胃肠炎、咽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常见的感冒更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医生郑佳佳介绍,病毒性感染的疾病、无条件的预防性用药、无感染征象的发热都不是抗生素的应用指征。有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及特殊条件下预防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情况下,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如因手术要预防使用,也要严格遵循卫生部颁布的预防用抗生素的应用指导原则。
春节前夕,黄建权再次提醒:请先打开家里的药箱,看看名字中有没有包含“菌素”“霉素”“环素”“头孢”“沙星”“西林”“硝唑”“磺胺”“培南”字样的药物。这些通常都是抗生素,我们不要在家中储备,更不要自行服用。
相关链接
抗生素使用6大误区
误区一:感冒就用抗生素。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
误区二:发烧就用抗生素。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误区三: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四:一旦有效就停药。用药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儿效果就停药,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误区五:抗生素联合治疗。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能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细菌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误区六:抗生素越贵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
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就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