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文艺乡村

版面: 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村晚”出圈:源于土地的艺术最有生命力


    ▲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原创的行进式演艺《画乡渡》正在演出。

    图片来源:

    《中国文化报》

    ▲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傈僳族人将民族特色融入音乐创作中,欢庆傈僳族阔时节。图片来源:网络

    ▲ 山西省临汾市泊庄村“村晚”上,激昂磅礴的鼓点让观众感受锣鼓的魅力。 谢俏俏/摄

    ■ 朱子钰

    近日,“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获全村支持”登上热搜,多地“村晚”直播引千万人观看,“村晚”在线上的火爆成为关注焦点。

    作为一种新年俗,或许没有高级的舞台、精细的服化道和严密的策划作为支撑,但能够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村晚”的魅力有目共睹,不止步于线上出圈。

    乡村是中华文明根脉所系,把传统文化推向舞台,村晚的地域文化特色有看头。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这台乡村文艺晚会,村民是绝对的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生活体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载歌载舞中蕴含着智慧和力量,显现出源源不断的活力。每一台“村晚”紧贴各地文化特色,可谓乡土文化的鲜活呈现。比如,登上热搜的湖南凤凰腊尔山镇“村晚”,将极具特色的苗族风情淋漓尽致地带给了观众,村民身着苗族传统服装,打苗鼓、唱苗歌,这份大山里的热闹通过直播间吸引了780多万网友围观,不少网友刷屏点赞:“源于土地的艺术,才最具生命力。”

    一场场富有仪式感的“村晚”,折射出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更高质量文化生活的热切需求。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借春节庆祝丰收、享受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平安。“村晚”延续了这一精神内核,辛勤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平日里工作不同、散落各处。一台“村晚”将其汇聚一堂、凝聚力量,用文化装点生活,节目接地气、聚人气,内容形式活泼,成为大家展现自我价值、寄情美好乡村生活的载体。我们可以看到,各地“村晚”场面热闹、锣鼓喧天,使年味儿具象化呈现,引发情感共鸣,广受赞誉。在山东,“村晚”与小戏小剧等特色载体结合,百姓故事自己演,洋溢着生活的乐趣,不仅极大丰富了基层百姓的文化生活,还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乡村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村晚”已经成长为乡村独有的文化现象,是新时代年味儿的创新表达。作为时代的产物,它更需要与时俱进。线上出圈为“村晚”带来了新机遇,如何探索“村晚”新形式,常看常新,发掘更具文化特色的“村晚”,做大做强文化IP等,是“村晚”走向未来的必答题。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乡村建设,用创意风暴为“村晚”带来崭新面貌,注入创新活力。而各地也在加大挖掘“村晚+”的价值,不断拓展内涵与外延,将“村晚”与旅游发展、特色产业、民俗节庆相结合,使其承载更为深刻的文化含义与价值追求。只有把舞台做得更大,将视野拓得更宽,才能让更多群体领略到“村晚”之美。(来源:《大众日报》)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