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文星
农历新年正月初九,走进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青曼苗族织锦非遗工坊,50余名绣娘正在赶制今年第一批订单,一派繁忙景象。
“去年工坊创收20多万元,新的一年,我打算开发一些小的工艺品,为古老织锦注入现代元素,把民族特色产业更好地做出品牌、推向市场。”工坊负责人潘英正在织机前制作着龙年主题织锦作品。
“我8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织锦,祖辈的技艺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六代。”潘英是村里众口交赞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在悠久文化、浓郁风情沁润下的苗乡女儿,一架织机,十指春风,数纱挑线间便织出苗族世代文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人世代以农耕为主,久居深山,织布为裳,潘英却说:“搁在以前,传统织锦手艺难以解决温饱问题,很多青年男女出走大山,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
看着蒙尘的织布机,祖辈传承的技艺束之高阁,怎样让民族文化传承结出“致富果”,潘英思索着。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为开阔眼界、磨炼技艺、提高本领,她四处拜寻名师、孜孜求学,参加苏州“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以及所在州市组织的致富带头人培训,希望能够带领身边妇女利用手中的技艺走出生活困境……如今,苗族织锦已经成为青曼苗寨的文化名片,潘英也成长为当地有名的绣师、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年前,我带着同村36名妇女和孩童刺绣、织锦,想着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潘英侃侃而谈,“后来又开办苗族织锦技艺培训班,在村里小学设立传习所,牵头成立苗族织锦合作社、非遗工坊。”还担任凯里市“锦绣计划”培训班讲师的她,累计培训绣娘1800余人次,同时发展传承徒弟60余人,推动了青曼苗寨刺绣产业个体户壮大到30余家。
近年来,凯里市以实施“三名工程”、拔尖乡土人才培养“双百计划”等人才评选培养计划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乡土人才队伍。潘英欣慰地看到,随着“锦绣计划”在凯里持续推进实施,多形式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大批优秀刺绣人才脱颖而出,“仅2023年,我们就有20名绣娘荣获‘省级最美绣娘’称号。”
阳光照进工坊,绣片闪闪发亮。织锦近60年的潘英在织机前通经回纬,紧梭牵杼,往复间,一经一纬一甲子、一岁一年一光景。“新的一年,还是希望能整合资源加大对刺绣人才创业就业支持,在场地、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进苗乡妇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