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最近,有市民向媒体反映称,上海地铁内的无障碍设施存在使用上的“障碍”,如部分地铁的无障碍厕所落了锁,给有需要的乘客造成了不便。
有调查发现,一些无障碍厕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会被人占用;有的形同摆设,长期闭锁;还有一些存在推拉较为困难、洗漱空间较小等问题……无障碍厕所虽然建了很多,但是有些却中看不中用,沦为了“面子工程”。
无障碍厕所存在的问题,也在其他一些无障碍设施中存在。比如,目前许多城市都建设了方便残疾人出行的盲道,这是因为我国有1700多万视力残疾人。但盲道被占用、损坏未能及时维修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这间接导致部分盲人不敢出门,一些盲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银样镴枪头”,成了让盲人难行的“盲道”。
一座城市多设置一些方便老弱幼残等弱势群体出行和生活的设施,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但无障碍设施、母婴室等公共场所配套设施,却还存在长久未维护或被占用等问题,这是对公共资源、财政资金的浪费,损害的远不止盲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
无障碍设施不能成了摆设。要唤醒“沉睡”的无障碍设施,让无障碍设施帮助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能够“说走就走”,相关部门不仅要管建也要管养,要能顾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切身需求。具体而言,还需要建立健全从规划、施工、维护到监督反馈等的全程运作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让无障碍设施成为障碍的,与相关设施被挪作它用、被损坏等也有关系。比如无障碍厕所成了“杂物间”;城市盲道被车辆、摊贩占用等问题就很常见,而造成这种现象,与一部分人缺乏对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理解与支持有关。
所以,要打通无障碍设施背后的“双重障碍”: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重视无障碍设施,打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养护“障碍”;一方面还要让社会公众能够真正懂得关爱弱势群体,打通观念思维“障碍”。唯有此,才能让无障碍设施、母婴室等公共设施发挥出应有作用,进而才能有助于打通全社会与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之间的阻隔与“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