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新闻壹段评

版面: 视点评论

新闻壹段评


    法院厘清压岁钱权属是堂生动的普法课

    2月20日,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公布一起典型案件,男子蔡某起诉离婚,并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及两个儿子名下相应银行存款,其中两个儿子名下存款系二人成长过程中接受他人赠与所得,共计26万余元。最终,法院审理认为,压岁钱是长辈基于亲属关系对晚辈进行的财产性赠与,应归未成年人本人所有,监护人无权随意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现实生活中,父母将未成年子女的压岁钱等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述案件的判决结果,不仅厘清了压岁钱的权属关系,也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父母等监护人只能代为保管孩子的压岁钱,如果父母强制将孩子的压岁钱据为己有,或以代管名义变相“充公”“瓜分”,不仅不合法,还可能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影响家庭的和谐稳定。同时,父母也应当与孩子共同规划好压岁钱的用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让“意定监护”为老人撑起法治“保护伞”

    近日,92岁的北京市民王女士向媒体袒露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担忧:老伴“走”了,自己又没有儿女,现在行动不便,孤苦一人的余生可以托付给谁?找个可靠的监护人,来解决其生活、就医、财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王女士的当务之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和王女士同样的困境。

    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让孤寡失能老人的监护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民法典为这一群体提供了意定监护制度,且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让这一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破解老年人监护缺失的困境,为老年人撑起法治“保护伞”,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有尊严、有保障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旅游法庭”值得尝试和推广

    “我年纪大了,为了少奔波、少操心,出门旅游就定制了全陪服务,结果旅行社根本没有提供全陪服务,而且随意变更行程时间和线路。”提起近期的旅游经历,李女士气不打一处来。日前,李女士来到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与区文旅局共建的“共享法庭”文旅局服务站反映情况。现场工作人员随即联系旅行社,对旅行社进行了释法说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设置专门帮助游客解除“游愁”的服务机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在第一时间维护游客的利益,通过调解的办法,在法律的基础上快速解决问题。游客的权益能够得到保护,地方旅游的形象也能够得到维护,可谓一举多得。在旅游热潮涌动的当下,各地相关部门不妨借鉴西安市的经验,多创办一些入驻景区、入驻文旅部门的“旅游法庭”。“解游愁”才能让游客“少忧愁”,实现地方旅游的“多欢喜”。

    黄威 整理点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