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中央一号文件深访谈 科技赋能设施农业

版面: 乡村振兴

向“科技菜篮”要食物 巾帼兴农大有可为

——专家谈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发展


    室外白雪皑皑,室内绿意盎然。走进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的西藏戈壁田园物联网“植物工厂”,10℃恒温下,一排排绿色株苗探出头来。不久后,一颗颗果形饱满、色泽鲜亮的圣女果将缀满枝头。来源:山南融媒

    位于上海崇明的光明母港垂直农业研究中心的四个集装箱里,在没有土壤与日照的条件下,通过精细调控温、光、水、肥、气等种植生菜。

    新华社记者 周琳 摄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在设施农业的帮助下,全国多地缓解粮菜争地矛盾,以“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为前提,不畏寒暑,把各色蔬菜、水果送到天南海北的餐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提升设施农业水平,制定做好全国“菜篮子”工作指导意见,对向“科技菜篮”要食物做出全面规划。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邀请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苏剑,结合巾帼助农兴农力量,探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促进传统农业更加“智慧”

    记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现代化设施农业”提出更多科技、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要求,这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苏剑:围绕现代设施农业,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了三大核心任务即“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一方面释放出国家重农强农惠农的信号,着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另一方面,强调了科技在重农强农惠农的重要作用,以科技赋能设施农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首先,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一方面要稳定种植业的播种面积,同时需要通过设施种植优化升级,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利用科技手段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发展“科技菜篮”,如创新智慧渔场、智慧农场、智慧林场等向森林、海洋要食物,多样化满足食物需求,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心。这不仅是方向上的指导,也是对未来趋势的“把脉”。因为目前,科技元素赋能农业有较多成功的案例,如山东寿光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种植,引入华为等数字龙头企业,建成占地2.3万亩的智能化园区,全面推动全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使寿光品牌元素遍及全国各地。

    其次,以科技赋能设施农业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业态,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是一种就业帮扶,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手段。此外,西部地区利用科技向沙漠、戈壁要农田,以科技驱动农户致富的内生动力,使戈壁滩变成了果蔬园,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从去年首次将“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写入文件,到今年列出设施农业建设的详细任务清单,提出“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大食物监测统计”“统筹建设区域性大数据平台”等措施,科技支撑越发凸显,您认为设施农业未来有哪些重点方向?

    苏剑:无论设施种植升级、智慧农业还是大食物监测统计,实际上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电脑或者其他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促进传统农业更加“智慧”,我们可以说设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智慧芯”农业。

    这里的智慧农业包括了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林业等多种业态,如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牧场等在国内外都有成功案例,如韩国第一的香草王国庄园、英国小米农场等,都是生态和休闲农业结合典范。国内如河北唐山花乡果巷就是田园综合体的特色小镇,这些农业示范园区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元素。当然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设施农业会出产一些高质、抗病虫害的农产品。

    设施农业发展另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大区域面积,从华北、东北等广大的平原地区,辐射到西北等戈壁、沙漠地区,把西北等地区由不可耕地转变升级为优良农田并出产特色农产品,有效地降低了西部不发达地区的返贫风险,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同样的,也可以在城市中建立垂直农场、屋顶农场等,建立城市(都市)农业,这也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等都是城市农业的成功案例。值得关注的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要有配套设施作保障,其重点发展方向还要建立仓储保鲜中心、冷链运输中心等。

    培养乡村振兴内生“她动力”

    记者:设施农业发展中,女性农人应如何把握机会,提升技能和素养?

    苏剑:设施农业发展的核心元素是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借助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数字技术,女性可以更加充分地获取信息、知识,更加深入地参加到设施农业的发展上来,我们也看到了女农机手、女农艺师在田间绽放光芒的“她力量”。看到巾帼农人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女性化的趋势,警惕出现“性别技术鸿沟”。设施农业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生产负担,提升劳动生产率,但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提升,也可能会使一些低技能的妇女被挡在设施农业之外,形成“技术性别鸿沟”。

    因此,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这个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更是普惠性的内生动力培养,如在提升她们使用新农具、新技术、新要素的能力的同时,为女性劳动力参与设施农业提供专项资金补贴、专项金融贷款或专项培训政策扶持,让女性掌握新农业技术之后,能更好地运用人才、资金、技术组合资源,逐渐为自己塑造可以转化科技成果的广阔舞台,让增产快速变为增收,使“小作坊”有规划地变为致富产业。

    与此同时,乡村要提供动态的公共服务和宜居的生态空间,让女农人在创业增收的同时,能获取便利的政策服务和公平的创业环境,更好地参与乡村养老、教育、文旅产业的发展,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带动、鼓舞更多妇女实现科技兴农与巾帼圆梦“双赢”,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她动力”。

    记者:近年来,科技兴农中涌现出很多“她力量”,在农业科技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如何进一步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帮助?

    苏剑:近年来,多地发挥女科技特派员、乡村女能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作用,组建巾帼助农科技服务团,开设“田妈妈”田间课堂,通过送技下乡、科普宣传、基地对接、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农村妇女提供技术咨询、农事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不仅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科技素质,也给女科技工作者找到了试验基地,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梦想。

    为更好实现女科技工作者主动到乡村传授知识,农村妇女积极到课堂学习农业技术的双向奔赴,应进一步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农业科研环境,如鼓励女性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行动,组织组建巾帼志愿服务团,深入农业科研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和乡村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科技服务,积极为女性科技人才开展农业设施类学术交流、推介农产品科研成果、加强新技术合作创造条件,着力提升女性科技人才在农业技术领域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培养造就高层次女性农业科技人才。

    另外,农业科研有其特殊性,生产、研发的工作场所常常在田间地头,甚至是戈壁荒漠,条件十分艰苦,更要长时间从事基础性研究,坐“冷板凳”。建议相关部门制定适宜女性农业科研的具体支持措施,既充分考虑了当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现状,又对年轻女性兼顾生活和工作给予支持,对年长女性给予更多包容性政策。激励女性科研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力争创造更多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巾帼力量。

    记者:近年来,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很多农业项目突破了资源制约,拓展了生产空间,成为农业生产的“驱动器”。目前,各地在推进农业设施建设上,开发多途径食物资源上有哪些典型的经验和亮点?如何培养女性人才及组织优势推广?

    苏剑:设施农业的建立与发展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路径。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比81%,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设施农业大国。

    但设施农业不是新生事物。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就有了暖窖生产蔬菜,山东寿光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如今已发展到第七代,机械化、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还有山东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布局的智慧渔场,创新“陆-海-岛”联动养殖模式,向海洋要食物;山东威海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利用5G网络24小时监控海洋产品的生长状况等。除了以上,还有智慧牧场的升级,如广西扬翔5G智慧畜牧等可以通过记录每头生猪的体温、进食状况等分析生猪的健康状况。这些都是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基础上,更加注重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体现,也是各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

    这些成功经验都可以在全国建立推广,特别是发挥女科协的联系组织优势、女科技特派员的桥梁作用、女能人的示范引领效应,充分利用巾帼示范基地,把各项资源链接到一线生产地,并建立长期指导维护机制,确保广大农村妇女在第一时间得到新技能的传授,有组织带领,有正确指引,在数字经济与智慧农业发展中做好做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