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新农村新风貌

版面: 乡村振兴

经常迎来“参观潮”、乡村治理见成效、养殖+乡村游产业一条龙、曾经的问题村成乡风文明典范……

这个东北县城何以成为乡村振兴新模板?


    年丰村村民在法治长廊中讨论村里的大事小情。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新年伊始,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朝阳村就迎来了一波“参观潮”,为了详细了解当地的党建工作,很多人不远千里,接踵而至;在县城的另一边,毕家村“笨鸡一条街”的名声越传越远,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让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也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我们以吉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为契机,在建强基层党组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东辽县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振兴乡村的火热实践中,东辽县涌现出一批有担当、有勇气、有想法、有干劲的巾帼带头人,在她们的努力下,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振兴画卷在黑土地上依次铺展……”

    探索无职党员乡村治理“八大员”

    步入冬季的朝阳村,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巴车。“刚送走来自江苏的参观者,明天又有本省的朋友要过来,学习我们的党建工作。”朝阳村党总支书记韩丽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一边讲起了村庄的发展历程。朝阳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她看来,想让村子走上振兴路,要从基层党建入手:“让村民和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她经常带着村干部走访全村,“自己再忙也得先把村民的事办好了”;引导党员带头发展产业,“村里号召养乌鸡,村民不信任时,26名党员站出来带头养殖;村里第一批龙虾苗出现问题,村民不认可时,党员主动站出来支持……”就这样,村干部和村民的距离越来越近,乡村的基层治理也日见成效。

    近几年,朝阳村又探索了基层治理的新方法,建立无职党员乡村治理“八大员”模式,让乡贤化身纠纷处理“调解员”、乡风文明“宣传员”、环境保护“巡查员”、志愿服务“组织员”等,为村庄的基层自治注入新力量。“69岁的徐德和,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巡查村里环境,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清理;调解员唐时江,刚带领年轻党员解决了村子柴草垛堆积问题,助力农田高质量建设。”韩丽说:“如果说朝阳村是一列火车,‘八大员’就像一节节车厢,跟村干部一起带动村庄飞速前行、奔向‘好日子’。”

    朝阳村的有序治理,是东辽县坚持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辽县持续优化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对全县235名党组织书记和139名驻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储备130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实施“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评定,235个村党组织全部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其中“五星级”村党组织72个,占比30.6%;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务监督、村务公开等机制,对7000余名无职党员开展设岗定责,引领融入乡村事业发展等各项工作。

    产业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道路两边是洁白的积雪,村舍小院里不时传出几声鸡鸣。冬日的东辽县毕家村,一片欣欣向荣。村党支部书记杨洪霞走入小院、推开鸡舍,向记者介绍道:“公鸡能卖给餐馆,母鸡能下蛋,这几年,毕家村的小笨鸡带动2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杨洪霞告诉记者,毕家村村民多以务农为生。怎样能让农闲人不闲,能让大家不出远门就能增收?杨洪霞决定依托自身经营笨鸡餐馆的经验,带领村民开展毕家村笨鸡养殖。“抬头就见毕家山,村边环绕清水河,树木茂密,院落干净,村里的生态优势就是笨鸡养殖的发展优势。”

    改善村庄环境,宣传养殖方法,接洽本地饭馆,扩展笨鸡销路……村干部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升毕家笨鸡的知名度。如今,毕家村有80余户村民从事笨鸡养殖及笨鸡餐饮服务行业,占全村总户数的20%;主打特色笨鸡的餐饮行业发展壮大,实现年产值超过百万元,带动本村近百人就业。

    “过去,村民们要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坐车去市区里卖鸡。近年,笨鸡餐馆越来越多,‘笨鸡一条街’的品牌越来越响,游客也约来越多,还有不少明星慕名来品尝呢!”

    吸引游客的不仅有当地美食,还有毕家村的秀丽环境。清澈的河水绕村而过,绿水青山拥抱着整个山村,远道而来的游人在这里品美食、赏风景、摘野菜、游玩散心。“接下来,我们将打造‘毕家笨鸡美食一条街’,提供由吃到玩到住一条龙服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毕家村旅游品牌。”杨洪霞告诉记者。

    毕家村的变化折射出东辽县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决心。近年来,东辽县每月对乡镇、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进行排名通报,有效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工作氛围。2023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庄228个,占比97%。

    普法宣传孕育文明乡风

    “百姓110”法治阵地、法治长廊、法律服务公共超市……在东辽县年丰村,“法”字随处可见,“遇事找法”也成为很多村民的习惯。然而,就在2018年,年丰村还是一个矛盾纠纷此起彼伏、上访告状接连不断的问题村。

    村子的变化,要从2019年“萍姐调解室”的成立说起。村民们口中的“萍姐”是村党支部书记王萍。2018年,“新官”上任的王萍发现,村里的矛盾与纠纷,大多源于村民不懂法、不知法。为此,“萍姐调解室”应运而生,王萍带着村干部、网格员,一边挨家挨户走访,调解村民矛盾;一边以唠家常、讲故事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推动村民们树立法治意识,孕育崇德尚法的文明乡风!”

    在王萍等人的努力下,年丰村的矛盾纠纷日益减少。近几年,村里没有一件因为矛盾纠纷化解不好,引发的上访事件及民转刑案件。尝到了普法的甜头,年丰村开始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在操场上建立“法律阵地”,宣传与农民相关的法律;将文化广场打造为“法治长廊”,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开展法律服务公共超市,内设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多个“窗口”,为大家提供“一条龙”的法律服务。

    “法律法规的普及,带来的是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以及文明的乡风。”王萍告诉记者,“过去法治意识淡薄的村民,如今都成了法律明白人,年丰村也先后被评为‘吉林省第八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平安辽源建设平安村’,崇德尚法的乡风劲吹广袤田野,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如今的东辽,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努力擦亮振兴底色,用切实的举措将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在田间地头中、写在祖国大地上。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