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陈姝
“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报告,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项工作,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惠贞强烈共鸣。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应尽早“被关注”
2023年12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精神卫生工作情况报告。刘惠贞列席会议并作发言,讲述了自己的观察: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不在家,缺乏关爱和沟通,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农村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杨恩兰的关切。去年她参加了六盘水市妇联组织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活动,与一个留守女孩进行结对帮扶。杨恩兰经常去看望她,全面了解女孩的心理、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疏导。
杨恩兰也曾是留守儿童,她发现,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相对敏感,不敢也不善于和外界交流,这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受到关注。
从更广阔的范围看,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潘碧灵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问题低龄化越来越凸显,户外运动减少、人际交流没兴趣、游戏成瘾不可自控等现象较常见,学习压力过早增加,厌学、逃学、睡眠不好现象较多见,“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在学业出现问题后才会受到关注。”
完善“教育+援助”机制
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江西省委会常委、南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院长程丽芬今年提交了两份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的建议,一个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缺乏”问题需重视,另一个是关于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建设的建议。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材,缺乏家校合作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程丽芬告诉记者。
程丽芬建议,编写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基本调节方法。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指导,提高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理解能力。
程丽芬调研发现,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各省份持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各级心理援助热线建设,部分省份将建设心理援助热线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形成一个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心理援助热线网。同时,她也注意到,各地心理援助热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热线资源有待加强整合,经费保障力度有待提升,人才保障水平仍需优化,多部门沟通不畅、联动不足。
程丽芬建议,稳慎选好路径,整合热线资源。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率先统一区域热线,条件成熟的省份可跟进探索。整合全部热线条件不成熟的省份,建议采取“重点打造、齐头并进”模式,条件成熟时打造省域统一专线、分线,提升心理热线建设效率。拓宽筹资渠道,完善保障政策。中央财政增加划拨专项经费,提供可持续的经费支持。人社等部门探索心理咨询师统考的替代措施,规范市场各类心理咨询师培训、规范准入资质认定。属地主管部门指导热线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将危机来电即刻处置纳入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化平台。
为孩子提供情感滋养和社会支持
多位代表委员也提出了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需注意的关键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建议,在大中小学谨慎推进心理健康普查,对学生信息和结果严格保密,避免对学生标签化和污名化。除专业能力提升之外,须加强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的职业伦理培训。未经监护人同意,学校不能带学生到专业医院做心理疾病诊断。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赋予其能量,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等区域设置人工智能的身心减压舱。
潘碧灵建议,要大力加强全民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大专业机构中青少年专科门诊的支持力度和接待能力。在日常教育和陪伴过程中,不仅提供给孩子知识,还要给他们充足的情感滋养、优质的社会支持。切实推进家—校—社—医工作的协同联动,合作共治,共同促进每一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