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亮 曾涛 彭小明
条分缕析,一份份研判报告摆上指挥员案头;快速精准,一组组翔实数据辅助联合指挥;鲜活生动,一本本厚重战史记录光荣岁月……
走进西部战区某保障大队,有一支活跃在联合作战保障战场、半数以上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女文职人员队伍,面对艰巨复杂的边防斗争、联战联训保障任务,她们独当一面、冲锋向前,在战位上绽放出别样的青春之花。
热爱
夜深人静,西部战区某保障大队的一间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担负某专项任务的文职助理编辑闵玲,此刻正紧盯电脑屏幕,与联指中心大厅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络,尽管眼中布满血丝,但紧张的工作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两年多前穿上“孔雀蓝”的一幕,闵玲至今记忆犹新。
“攻读学位出色,并不意味着走上战位一定能出彩!”闵玲回忆,虽然以前在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领域学习、研究驾轻就熟,但来到战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零开始。
入职之初,看到从事业务与所学专业相近,准备一展身手的闵玲,很快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信心满满完成的工作,不仅被责令“回炉”,还被指出几处常识性错误。
“选择了军营,就不能当‘逃兵’!”第一次就走了“麦城”,让闵玲变得清醒起来。需要掌握的联合理论、作战法规、军事知识,静下心来恶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陌生领域、棘手问题,抓紧时间请教……岗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着闵玲不断地自我加压。
有了内生动力,更要有牵引外力。为了让女文职人员在“身份入职”后加速“角色入职”,大队主动靠前,通过经常性教育引导,帮助她们认清主战用我、胜战有我的使命之重。大队采取业务尖子与文职人员结对方式,在补齐能力短板中坚定她们忠实履职的决心。
部队还根据任务需要和个人特点,赋予能力匹配的任务,树立文职人员不仅能干业务,而且能干好业务的信心。一系列措施,让心存迷茫的她们渐渐走出困境,奉献部队、逐梦军营的思想根基变得牢固起来。
高校毕业应聘到地方文化产业园,再到某著名连锁电子商务公司工作,最后选择报考军队文职,并在400多报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乔梁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对比地方工作体验,乔梁感叹:“在军营中总能感受到向上的能量、战斗的力量,这种氛围激励着我敢于超越、不断提高。”
拼搏
细雨蒙蒙,走进文职编辑杲丹娜的办公室,热火朝天的讨论,早已驱散倒春寒带来的冷意。
入职以来,杲丹娜在新疆、西藏、甘肃等中西部省(区)的近百家军地单位走访调研,累计行程近3万公里,整理完成各类党史军史战史资料400余万字……
“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一股拼劲儿。”入职之初,也曾有人不看好女文职人员,怕她们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对此,大队党委“一班人”态度鲜明,坚决破除让文职人员当“配角”、做“替补”的认知偏差,以任务牵引带动能力升级,在负重承压中激发动力潜能。
“去一次边防,灵魂就接受一次洗礼;参加一次任务,能力就得到一次提升!”某室文职编辑罗玉维毕业于地方大学新闻传播专业,2023年,战区赋予该大队参与采访迈丹边防连典型事迹的任务。大队领导大胆用才,单独派出罗玉维随采访团奔赴西部边陲。
尽管是军队典型宣传队伍里的“新兵”,但罗玉维没有丝毫胆怯,报道被军地媒体刊发后,有读者留言:“稿件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战味、兵味”。
罗玉维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大队女文职人员遇到任务争着上、抢着干,做到了平时当骨干、及时冲在前。
“拼搏的青春最动人,奋斗的军旅最美丽。”近年来,大队充分发挥女文职人员学历高、知识面广等优势,鼓励她们多干核心业务,在直面挑战、战胜困难中快速成长,完成的20余项成果在各类评选中获奖,9人次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奉献
“他穿着‘国防绿’,我穿着‘孔雀蓝’,虽然相距千里,但我们相互理解,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多困难,也会想办法尽量克服!”大队女文职人员群体中,张月瀛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她的爱人在西藏军区某边防部队服役。
2019年,还是大学教师的张月瀛,义无反顾来到军营,在部队驻地与爱人领取了结婚证。待在部队的那段日子里,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火热的军营生活深深感染了她。
返家后的张月瀛,上班路过部队营区总要多看几眼,翻看手机时格外关注军事新闻。2021年,她毅然走下大学讲台,报考西部战区文职人员。
一路过关斩将,张月瀛最终如愿以偿。入职后,张月瀛发挥专业优势,先后4次参加重大保障任务,次次交出满分答卷。去年9月,爱人休假,不巧遇到张月瀛被抽调参与全军某重大演训活动,并作为业务室骨干,负责其中一个重要项目。
任务圆满完成后,张月瀛感慨地说:“成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后,更能理解军人的不易,嫁给军人、走进军营,我不后悔!”
“在岗位上为保障胜战作贡献,没有奉献精神可不行!”文职助理编辑严思淼的一番话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心声。
又是一个云淡风轻的早晨,严思淼和战友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开始了新一轮的值班。身着“孔雀蓝”,她们深切地明白,与千千万万的基层官兵一样,自己的战位关系着祖国西部的和平与安宁……
她们说:“作为战区文职人员群体,肩扛的责任是主战,献身的使命是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