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一件因阳光棚引发的邻里纠纷,在“娘家人”调解团几次上门拉家常式的调解下,当事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这起调解案是安徽省旌德县兴隆镇“娘家人”特色调解团队调解的40多起矛盾纠纷中的一例。
事情发生在兴隆镇大礼村。村民马某因为刘某家的阳光棚遮挡了他家的阳光发生争吵。“娘家人”调解员得知消息,第一时间与村干部赶到及时劝住当事双方,避免了矛盾激化。第二天,她们与镇派出所民警一同上门,但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调解陷入僵局。之后,调解员们又第三次上门,找突破口,打“感情牌”,讲“六尺巷”的故事,适时提出保持建筑现状,各让一步。最终,双方同意调解方案。
近年来,旌德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新思路。去年6月,兴隆镇成立了以女性镇村干部为主的“娘家人”调解团队,主动解决婚姻家庭情感纠纷、邻里矛盾等,通过面对面沟通达到“事心双解”,做到矛盾问题不出村镇,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她们按照年龄结构设置了“娘家人”三支调解团,采用“按需点单、精准派单、高效接单、双向评单”的“四单”工作机制。群众发生矛盾纠纷时,调解室根据被调解双方年龄、纠纷内容委派调解员,或由群众“点单式”挑选调解员。对调解不成的,由镇司法所直接联系专业人员提供免费咨询,走相应的司法程序,避免纠纷升级。调解结束后,镇村干部还要进行满意度回访,做到案结事了。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和稀泥’式的调解不仅难见效,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我们的调解方法就是‘耐心’倾听、‘诚心’梳理、‘用心’调查、‘爱心’依法。”“娘家人”调解团团长、兴隆镇党委书记陈静说,“懂法是基础。一系列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已经是调解员们的‘手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