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庭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特别提醒

版面: 家庭周刊

性教育从幼儿抓起


    ■ 常鸿飞

    前不久,媒体曝光的儿童遭遇性侵害案件令社会关注。该怎样保护儿童远离性侵,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全力配合。

    研究报告显示,“监护缺失”是女童遭受性侵害的直接原因。这不仅包括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智障儿童的“监护缺失”,也包括对女童性侵问题不重视、不敢碰、不预防而造成的“监护缺失”。此类案件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熟人作案,这加剧了性侵行为的隐蔽性、威胁性和多次性。

    正因如此,除了对罪犯处以严厉惩治,普及和加强针对儿童的性安全教育更为紧迫。《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让孩子明白“内衣覆盖的地方,不容侵犯”。但客观地说,对少年儿童的性教育仍然薄弱。有调查显示,只有“57.5%的少年儿童,知道触摸隐私部位是侵犯者的错”,只有“55.2%的学生表示能够将此事告诉信任的成年人”,还有不少受害女童甚至不知发生了什么。教会孩子远离色狼、保护自己、果断拒绝危险行为,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的事,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儿童性教育重在早期开展

    对少年儿童性教育,一直以来家长羞于启齿,老师遮遮掩掩,网络成了他们获取性知识的来源,这极易导致少年儿童产生不健康的性观念。

    对孩子的性教育永远不要嫌太早,宝宝3岁以后,父母和异性孩子相处时要逐渐建立界限,注重孩子对隐私的认知,教育孩子人跟人接触的度在哪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与异性相互尊重,教会孩子在他人面前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有意识地做到以下方面:避免在孩子面前只穿内衣裤走动甚至裸体出现;在私密的空间给孩子洗澡,避免给孩子穿开裆裤;不要在任何社交网络中发布孩子裸露性器官的照片;减少异性亲子共浴;上厕所、洗澡时要关门;尽量不带孩子去异性公厕或公共澡堂;避免或阻止异性和孩子有不恰当的亲昵行为。

    警惕可能出现的“儿童性侵犯”

    帮助孩子鉴别各种触摸。比如,什么是好的触摸?什么是不适当的或有害的触摸?好的触摸是儿童喜欢的,如父母亲的拥抱和亲吻,与朋友的手拉手。不适当的或有害的触摸是儿童想停止的触摸,包括打、拍、踢或触摸儿童的隐私部位。

    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让孩子知道哪些是隐私部位,是除了同性别的家长都不可以看到和触碰的私处。

    告诉孩子要勇敢说“不”。告诉孩子,当自己的隐私部位受到某种不适当的触摸或被迫暴露于某种性侵犯时,可以采取以下三个行动:要非常肯定、清楚地说“不要碰我”;尽快离开;尽快将所经历的事情告诉自己信任的成人。

    孩子被性侵会出现哪些表现

    被性侵后,在生理方面,孩子的生殖器官有受伤、疼痛、出血或感染症状;行走或坐卧时感到不适;处女膜破裂或两条腿内侧红肿、瘀伤。在行为方面,孩子睡觉不踏实,经常做噩梦,容易发脾气、不断攻击他人或变得不爱说话、恐惧他人。对异性或特定的成人反应异常,尤其特别抵触某些人、某些地方,拒绝与他人接触或者去某个人家里。极力掩藏生殖器官等身体部位。

    当孩子身体有不能解释的伤痕,外阴红肿、疼痛或出血,表现出恐惧行为、腹部疼痛、尿床、与年龄不相符的极端行为、不明原因的头痛或腹痛、极端消极或者攻击性行为、过度亲热的行为或者社交恐惧等,家长一定要跟孩子聊聊近期有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了什么,爸爸妈妈永远爱他(她),永远会保护他(她)。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