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综合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综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

以“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主人公心语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中,尤其要实现具有颠覆性、创新性的成果。我和团队的思考方向一直围绕着如何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把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地与国家优势产业,尤其是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赵晓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参加完全国两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了更强的信心。

    从业近30年来,赵晓光带领团队先后为国家电网公司成功研制“智能变电站多媒体故障诊断与识别系统”“输电线路飞行巡检机器人系统”;在养老院和医院试点应用“助老助残服务机器人”“ICU辅助监控机器人”“中医穴位识别机器人”……还主持并参与完成20余项国家级研发项目,在智能机器人控制、与人共融的机器人自主导航、语言与视觉信息引导的服务机器人系统、多维异构机器人协同控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奋斗与选择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层的实验室里,一些半成品机器人和电线、零件等工具被摆放在工作台上,书籍随处可见。赵晓光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平时大家都在这里进行研究,会经常翻阅书籍查找资料。跟着赵晓光,记者到达了12层办公区,机房正传来嗡嗡的运转声。“工作后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必须不停探索。”赵晓光说。

    16岁时,赵晓光便和机器人结下不解之缘。赵晓光说,当时,她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第一次看见水下机器人时,便被震撼到了,她下定决心考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有志者事竟成,赵晓光最终在这里完成了博士论文,度过了六年科研时光。博士毕业后赵晓光来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所工作,继续在机器人领域潜心钻研。

    探索与耕耘

    从大学毕业至今,近30年来赵晓光一直致力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持续将更多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赵晓光和团队研发的机械臂智能消毒机器人“上岗”,为国家体育场进行深紫外线消杀工作。冬奥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对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有较高的自主感知,能精确识别目标物体是人还是物,还要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规划消杀的开始和结束,并自行完成整个任务。赵晓光介绍,与普通消毒机器人不同,在面对复杂物体表面时,这款智能消毒机器人不仅能自适应地识别物体的形状,还能自主规划消毒轨迹,实现高效、精准的消杀效果,更适合在无人操作的环境下工作。而这背后,正是基于紫外线芯片技术、多自由度机械臂技术以及双目视觉识别技术、智能控制技术。

    “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质的飞跃和进步。”赵晓光自信地说。她用机械臂举例,“从最开始不能自主制造,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造出简单的机械臂,再看近10年,我们工业机器人发展飞快,如今我们自主的六自由度机械臂已经非常先进,包括控制器、传感器都能自己造。”

    赵晓光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随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包括在地铁站、消防作业、喷洒药物、帮助快速筛查病例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已应用于各个领域。

    创新与未来

    目前,赵晓光和团队正在医工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下一步要推动医院ICU辅助医护人员工作的机器人成果落地。科技的成果落地,赵晓光认为可以分多种转化形式。“有一些是完整产品变成商品的过程;而更多的转化形式,可能是为企业服务,比如技术升级换代,或者关键技术需要攻关解决,我们更多是做这样的事。”

    赵晓光对于人工智能+行动的思考和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尤其要实现具有颠覆性、创新性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我启发非常大。”赵晓光表示,她和团队的思考方向一直围绕着如何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把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地与国家优势产业,尤其是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