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筑牢未成年人打赏“防火墙”
最高人民法院7日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就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等作出规定,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或者十六周岁以上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施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打赏行为,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认并主张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请求网络直播平台返还已打赏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近年来,“熊孩子”“糊涂充值”“糊涂打赏”的事件多次发生,虽然法律规定家长可以请求平台返还,但实际追还过程存在很多麻烦。此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后悔通道”,在法律层面上对事后退赔机制有了进一步明确。但要让禁止未成年人打赏走到实处,还需要平台主动发挥能量。此外,也要加强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提升未成年人对网络直播不良风气的“免疫力”。
“到家服务”市场潜力无限更须规范发展
近年来,生活服务消费新风强劲、热力十足,以家政、洗涤、维修为代表的生活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日前举行的上海生活服务行业峰会披露,这些到家服务,已支撑起万亿级规模的市场。随着行业专业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服务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激活,市场巨大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到家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但也应当看到,到家服务市场在一片红火,发展潜力无限的同时,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各业态处于离散状态,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尤为凸显。因此接下来,到家服务须走规模化、公司化的发展道路,并由行业协会、相关部门出面制定本行业的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让到家服务在规范化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墙上挂满牌子”岂能“心里没有服务”
近期,有记者在北方某省部分乡村走访时了解到,有村干部反映,当地仍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和增加村级负担的情况,比如,一些岗位、机制牌子大于内容。一些村委会的办事大厅和各个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颜色、各种名目的牌子。有的村干部说,光制作牌子,村里就花了上千块钱。存在“墙上挂满牌,有牌无服务”现象。
近年来,国家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并持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村委会办事大厅和办公室挂满牌子,但却存在“有牌无服务”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也反映出一些村委会干部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只有把“墙上的牌子”真正落实到“干部的心里”,让村委会干部把更多精力转向精细化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黄威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