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踏春、游园赏花、品茶赋闲……在春季,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娱乐休闲,又称为季节性经济,既引申出新的消费场景,又延续了各地文旅的“花期”。特别是今年,继龙年国潮热、网红城市火爆开局后,春日经济又接棒绘就了“颜值产业”。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春潮涌动”的脚步绘就了一幅活力满满的文旅消费新画卷。
花海 一场文旅重头戏
春雨润物之际,各地文旅借春添彩,纷纷解锁新玩法。无锡鼋头渚的3万株樱花,100多个品种如烟似海、漫天飘粉,游客可以“水陆空”全景式赏樱,也可在霓虹与灯光闪耀下夜游花海。如果想去看乡村野趣,安吉、婺源满目金黄的油菜花,与云雾、村庄、溪流构成了一幅绝佳的田园油画。即使在边疆,西藏林芝的桃花、新疆伊犁的杏花、四川丹巴的梨花也胜似江南,春意盎然。
在农文旅齐发的机制下,“赏花经济”从观赏到体验,开出新C位。据悉,以赏花为主线的汉服打卡、露营、摄影等多维度休闲方式,打出了消费组合拳。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和“赏花”“踏青”相关的门票订单量环比增长超428%,住宿订单量环比增长700%。其中江西婺源、湖北武汉、新疆伊犁等花主题风景地区人气爆棚。
“过去,赏花是单一性、随机性的休闲,现在成为消费新场景,其产业的转化率逐渐显现。”峰景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魏正环表示,春季公众假期较多,清明、五一等假期与季节红利产生了互动效应,自然景观与商业化融洽结合,进一步推动春季游迎来小高潮。
以花为媒,各地标志性活动从“流量”变“留量”,让“风景”化“场景”。北京花展、西湖春游、武汉樱花节等已打造出品牌看点,古装照、剧本杀、非遗手作等配套服务花式跟上,不断揣摩文旅消费偏好变迁,精心打磨城市产业新引擎。
“比如武汉樱花节,经过董宇辉线上直播宣传,引发阵阵流量;‘春到南京’系列活动囊括了历史文化讲座和精彩民俗体验;成都的茶山游将采茶、制茶、茶艺表演等环节一一呈现。”魏正环表示,各地都在深挖“花流量”精髓,一方面推介特色产业出圈,一方面盘活擦亮文艺游、慢游、旅拍等小众资源。
由此可见,“赏花+百业”的模式再一次扩充了文旅高质量发展内涵,正如西湖游客留言“观景入画,主客共情”,立足文脉和自然特色,一座有温度、会宣传、懂服务的城市,若能在“花经济”中做好功课,由点成线铺就春季游规模化、体验性场景,必将于“花卷”中常开不谢,迎来“顶流”时刻。
乡趣 一次精神“寻根”之旅
文旅热的背后,贯穿了全社会高品质消费逻辑,懂得深挖和塑造文旅灵魂的活动,才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打流量牌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来自回头客的口碑。”在安徽西递村,有民宿老板表示,为了迎合乡村游的喜好,民宿从打卡设计、庭院装饰到主题互动花费了数十万元的投资,同时委托专人进行新媒体运营,从携程、抖音等线上平台引流,以“售后评价”评定经营绩效。
“一日游的时代已经过去,常态化休闲观念正在改变很多从业者浮躁的心态。”很多导游发现,跟团游的客群需求变得日渐多样化,刷景点、购物和低价策略不再有吸引力,更多人需要从“天然的鹅卵石、林间小住、清潭垂钓”等春意、野趣中收获深度观感,寻求精神层面的享受。
数据显示,2023年乡村旅游平均出行距离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大幅反弹,平均出行距离相比2022年增加130公里,逼近600公里。今年清明假期,国内乡村游订单增长239%。年轻客群的加入使乡村游消费蝶变迅速,衍生出Gap生活、露营、亲子游学、农耕研学、乡村认养、田园摄影等新玩法。
“乡村热也是逆城市化的一种反应,有数据显示,近七成用户认为乡村游是增进家庭成员以及朋友间感情的新方式,舒适的自然环境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魏正环解释,近年来农业从休闲娱乐向文化康养方向转变,乡村围绕生态文化主线,力求在精致和创意上打造与城市不一样的差异化产品。
比如杭州市临安区率先创立的“村落景区运营”,通过政府、乡村运营师、村集体三者重构了乡村发展的新生态,蹚出整村性运营的新路子。景区立足农家风物,深耕乡情民俗,特别以忠孝文化为底色,以文旅公司和村集体合资形式创建了“祠堂变学堂”,加入麻酥糖、编草鞋、农耕体验等文旅体验项目,拓延了游玩时间与空间,每年吸引8000余名学生前去研学,既实现了村庄资源变产品,也将土地流转、集体经营、反哺就业高度衔接。
春花深处寻根祖,中国辽阔的乡土中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源流,在优质的人文、自然魅力之中,一村村“花火”灼灼独显。
长红 一时爆款背后的沉淀
当文旅热沿着“线下旅游—形成好感—网上讨论—吸引新客—线下旅游”的正循环发展,“算法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地文旅局相继出台政策,相关部门领导亲自上阵吆喝,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局面。
如何使“网红游”持续长红?做好春意文章,是抓手,更是沉淀。魏正环建议,应从推广特色文旅活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和体验式旅游、政策支持与市场监管等方面入手,逐级赋能。如推出一系列与春季相关的花卉节、民俗庆典、艺术展览等活动,既能展示地方特色,也能吸引游客;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专业培训和优化服务流程来提高服务质量,利用在线评价系统收集游客反馈,不断改进服务,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数字化平台如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更广泛地传播信息吸引更多游客,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更精准地进行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制定等。
“需要注意的是,文旅产业综合联动效应极强,适合与农业、制造业以及其他类型的服务业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融入旅游产品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魏正环强调,“长红”的实质是“长尾效应”,各地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大量分流、引流,推广特色文旅活动,满足更多细分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让“长尾效应”在数字化手段下延续流淌。
风景亦“生金”。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可持续旅游模式将受到更多关注,打好“环保牌”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文旅的保障。魏正环认为,未来生态低碳、绿色科技产业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各地可通过绿色金融、文旅碳资产开发技术将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引领文旅产业发展绿色增长点,同时善用巧用政策优势,打造数字景区、国家级生态文旅项目,助力景区、文旅集团等绿色资产增值与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