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发展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消费观察

版面: 发展周刊

产品服务、课程学习、学徒代理

AI“复活”产业:低廉的新风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李艳艳 孙欣

    大模型应用落地,带火数字人赛道。清明节前,人工智能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庞立在电商平台上注册了一家店铺,专门做AI“复活”。他感觉到今年大模型应用与各大数字人训练平台技术升级了,结合最近AI“复活”话题比较火,于是也想做个“实验”。“店铺开张后,上架的AI‘复活’产品10天累计收入,大概不到2000元。”庞立表示。

    近期,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刻”已去世的女儿引发网友关注;网友AI“复活”已去世明星乔任梁、李玟等也频上热搜;B站博主吴伍六自制已故奶奶的“AI数字人”的视频目前播放量高达93万。夸克App数据显示,AI数字人关键词今年3月的搜索量同比增长68%。笔者通过在某电商平台观察发现,清明节前夕已有部分店铺显示AI复活产品销量突破2000单,价格从5元到上万元不等。通过数字人技术,缅怀逝者已形成一条“粗糙”的产业链。硅基智能创始人、CEO司马华鹏表示:“这个领域的技术本身几十年前就是大家的追求了,并不是今天才发明的,很久之前大家就已经朝这个方向走了。”

    AI“复活”正成为产业链

    截至4月7日,主流电商平台主页数据显示,使用“AI复活”这个关键词检索出来的至少有5000件商品。据悉,目前平台商家所涉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照片生成动态视频、无声音。需提供1张正面、五官清晰无遮挡照片,时长0~10秒。一般是新客体验价,大多数价格在5~20元左右;二是照片生成动态视频、AI语音。需提供若干照片,视频有声音。不同店铺制作时长30秒~1分钟不等,文案在100字左右。不同店铺对延时加价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市面上价格大约在50~500元之间;三是照片生成动态视频、声音克隆(可方言)。需提供若干照片、视频、音频等素材,还原人物音色。市场价格在100~1000元左右;四是照片生成动态视频、声音克隆、人格克隆、可实时互动对话,市场价格在1888元以上,同时不同品牌价格差距较大,大IP科技公司标价高达几十万元。

    “当前数字人生成的技术网站不多,比如大家最常用就是heygen网站,大多数电商店铺上的AI‘复活’产品,数字人效果区别不大。但一些大公司,他们商业IP大,并且有独家技术,定价就会比较高,一个定制类视频5000元,甚至到上万元不等。”庞立说道。

    据相关媒体报道,AI“复活”单价在几千到一万元之间。每单毛利百分之五六十,净利百分之三四十。此外,除了销售产品,不少技术团队还售卖AI操作课程,以及招收学徒、代理。据了解,电商平台店铺常见的“包会照片生成动态视频”课程价格在1500元左右,课程主要设置有:数字人生成网站推荐、网站操作教学。如果想要学习更专业的操作,则需要加钱。

    数字人生成成本一直在降低

    “今年清明我也回不去,心里有点难受吧,就想再看看。”32岁的徐珊目前在深圳一家宠物医院上班,她的一位亲人去年离世后,她一直难以排解心中思念。随着近期短视频平台上关于AI“复活”话题的热度上涨,她花费150元,提供了3张照片1段视频,3天后徐珊收到了线上“复活”的亲人。“在看到AI生成的已故亲人视频的第一时间,我激动得哭了。”徐珊说道。

    事实上,AI“复活”并不是什么新技术。2013年,数字王国公司耗资1亿台币打造出了邓丽君与周杰伦隔空对唱的演唱画面;2020年,韩国一位母亲戴上VR眼镜,与去世的女儿进行对话;2023年,B站博主吴伍六在5天时间里利用AI“复活”了去世的奶奶;2024年在电商平台花费最低5块钱,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实现“复活”。不久前的商汤科技年会上,商汤公司团队借助自身研发的AI技术“复活”了其创始人汤晓鸥。

    类似的数字人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简单计算机程序,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当下数字人已经可以进行实时互动等高级情感和行为,技术迭代也使数字人生成成本不断下降。“随着大模型等技术的落地,数字人的生成成本一直在下降,我们最早‘克隆’一个人可能几十万元的成本,现在慢慢降到几千元,甚至几百元,未来成本方面还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期AI“复活”产品的爆火主要是因为数字人的技术更新和大模型技术的应用落地,并非单纯是清明节的原因。

    仍面临伦理及法律等方面挑战

    AI“复活”的热潮之下,这门生意并不好做。从业者表示,AI“复活”不仅需要突破技术层面的问题,因其服务于特定需求的人群,所以市场接受度也是一大关键考量。目前该业务线发展主要面临来自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AI“复活”逝者并不是大家的刚需。另一方面,相关伦理、文化因素也是国内推进数字永生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大众的接受度还没有那么高。“AI产品离大众的日常生活比较远,不是刚需产品。大众需求还得有一个临界点,那个临界点爆发之后它可能会变成刚性需求,AI‘复活’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临界点。”司马华鹏认为,尽管当下热度很高,但还是应该交给市场去选择,“如何找到一个正确的落地点很重要。”

    从刚需的情绪价值看,一方面,在电商平台购买、体验过AI“复活”产品,确实给人带来了一定的心灵疗愈,无论是庞立,还是B站因复活奶奶爆火的博主吴伍六,他们在谈论进入该行业的初衷时,都提到过是出于自己亲人离世时的一些遗憾。但另一方面,AI“复活”只能作为暂时的镇痛剂,不是灵丹妙药。当下的科技水平暂时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永生”,同时也担忧可能会涉及相关法律问题。

    日前,网友未经家属同意利用AI技术“复活”乔任梁、李玟等已故明星的事件引发法律讨论。笔者发现,要想与数字人进行实时互动,都需将数字人存储在商家所开发的云平台,且动态的数字人一般都有眨眼、开口说话动作,甚至可以用来人脸识别。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当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利益受到侵犯时,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AI“复活”产品仍面临一系列伦理、道德甚至法律上的挑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