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打破“天花板” 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有奔头

——专家解读《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对意见发布的重要意义、重点内容等进行了解读。

    对加强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是第一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对加强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城市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瑞鸿表示,除了实质意义之外,它还具有更多象征性意义,如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与基层治理体系从中央工作层面上的认定都在其中得到了统一,也有了更好的立足点。

    王瑞鸿表示,以往人们认为社区工作是一项相对基层、琐碎的工作,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知,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年,在疫情等一些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意见出台呼应了中央机构改革中社会工作部的设立,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领导,让社区工作者有了新的身份,承担了更重要的政治责任,社区工作者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同时,也让我们对社区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在社区工作中统一思想,提高站位。”王瑞鸿说。

    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街百瑞景社区书记王涯玲表示,意见印发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者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对社区工作者在政治站位、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政治素质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很强的为民情怀和奉献精神。”

    给社区工作者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决策部署,作出一系列制度规定,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有奔头。王瑞鸿注意到,意见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清晰与细致,“首先它有一个清晰的时间点,就是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目标,其中提到要基本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这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以前主要进行一些培训和项目指引,而现在社区工作将会朝着职业化方向推进。”

    就社区工作力量配置,意见提到,各地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备,市地级或县级层面实行总量控制,定期动态调整。王瑞鸿表示,意见设定了一个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指标,给出了清晰和细致的配比,让工作有一个相对实际的抓手。

    在社区工作者待遇薪酬方面,王瑞鸿表示,以往社区工作者经常招不到较好人才,除了社会评价和认知之外,待遇薪酬也十分关键。意见提出,落实薪酬待遇保障。市地级或县级层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参照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科学设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构成和岗位等级薪酬标准,定期动态调整。“这样就可以大致推算出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标准,对于大众而言,能非常清楚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例如是否需要报考社区工作者,它的职业回报率是否达到预期。”

    意见提到,建立激励发展机制。注重从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选拔人才。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对在社区连续工作10年以上、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满一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定择优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特别优秀的,可进一步通过择优调任、换届选举等选拔进街道(乡镇)领导班子。

    王涯玲对此感触很深,她认为,这样可以打破社区工作者职业“天花板”,既体现了对优秀基层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给了他们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展现才华。“我在社区干了20多年,发现以前很多人职业认同感不是很强,社区工作者的流动性非常大,如今有了更好的成长路径和激励措施,更利于队伍的长期稳定,也会激励更多有才干的年轻人加入基层工作者的队伍。”

    妇联组织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意见提到,深化减负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持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为居民群众服务。王瑞鸿表示,社区工作本身应该立足社区,以服务为主,应该防止行政化,并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在加强专业性方面,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科学评价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同时要健全培训机制,持续提升能力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化,社区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或者说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只靠社区工作自身,很难处理一些更复杂的社区事务,所以我们应该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参考民政部‘五社联动’的方式,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王瑞鸿说。

    此外,王瑞鸿注意到,社区工作者和社区中的服务对象女性比例较高,“妇联也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让社区成为联系广大妇女儿童的一个重要阵地,为广大妇女儿童更好地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参与到社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中,让社区工作者的队伍更加专业化,从而更好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王涯玲同样认为,新时代居民的需求更加多元,也可能会面临更多问题和矛盾,意见的出台对社区工作者从政治站位、能力提升、为民情怀、队伍管理、奖惩机制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社区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更重,社区工作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居民,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贡献力量与担当。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