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发展周刊 民生关注 PDF版下载

栏目:经济观察

版面: 发展周刊 民生关注

保险“新青年”心态洞察:一半是焦虑 一半是理性

跟风购险不是目的,在不同风险等级下保障顺利理赔才是重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和元保共同发布的《2023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消费者健康风险保障意识居首位,重疾险成为2023年持有率最高的产品,有60%的受访者持有,并以高收入、高学历、高城市等级的“三高”人群为主要群体。此外,新现象是消费者的养老焦虑带动了商业养老险和长期护理险的购买热情,养老焦虑开始呈年轻化趋势。

    一直以来,保险消费市场的五大动因是风险焦虑、养老焦虑、财富管理、情感消费、触险线上,而随着当下经济保障需求、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上述变量交错影响、此消彼长,塑造了新的保险消费生态。

    年轻人抓紧“安全底牌”

    “认真考虑买保险,是从健康亮起红灯开始。”在某国企就职的郭女士年纪轻轻已升任总监,但在年初体检时被查出甲状腺癌,才深感身体健康被长期忽视。“身体出了状况后我首先想到是保障问题,如果我们把健康当作事业发展中的一份长期损耗品,那理应为此‘铺好后路’。”为此,郭女士在术后买了一份泰康在线水滴甲馨保,为癌症转移、复发或再次住院做赔偿保障。

    报告显示,除重疾险外,商业医疗险、惠民保等健康险产品持有率也较高,分别为44%和30%。有保险从业人员表示,职场压力相关的社会性热点事件曝光以及员工体检后是咨询保险的高峰期。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中搜索“年轻人的保险配置”时发现“百万医疗、重疾险、高端医疗保险”等帖子热搜靠前、攻略繁多,且网友讨论热烈,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商业保险视为最后的“安全底牌”。

    除了“惜命”因素,理财观念的变化也在影响年轻人的消费方向。根据2022年发布的一份《用户家庭保障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购保用户非常关注“父母保障”,他们中有接近50%的人选择优先为父母投保。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父母的近忧也是子女的远虑,送他们一份保险,比逢年过节送衣服、补品更为实在、有诚意。同样,保险还逐渐成了“秀恩爱”的新工具,在七夕、5·20等特殊日子,很多人都会在网上晒出保单,甚至会采用“夫妻互保”的方式,向对方表达爱意。

    报告显示,20~30岁人群在选择保险时,主要看重“性价比高”;31~40岁人群看重“产品保障范围大”。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李雪艳认为,这组数据也解释了近年来网络账户安全险、手机碎屏险、运费险、运动保险等针对不同碎片化生活场景定制的、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之间的保险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她强调,“三高”人群习惯线上消费,他们对一些“小而美”的互联网保险有较强的读取、识别、分析信心,不完全依赖线下保险业务的辅助,进一步加剧了保险新产品的迅速市场化。

    养老金“第三方支柱”加速扩围 

    此次报告引发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养老焦虑开始呈年轻化趋势”。商业养老险在未来计划购买的险种中排名第二,在未来1~2年内,20~30岁的年轻人计划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最高。更多年轻人开始尝试“养老储蓄”,对未来规划。

    “从大环境看,少子化+老龄化并存现象在加剧;从个人选择看,年轻人对自己养老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养老品质的要求在提高。二者之间又互相影响,催生了社保之外的个性化需求。”李雪艳解释,私人养老金越充分,社会整体的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就越强。面对国家养老金账户吃紧,企业年金增长乏力的情况,“养老金第三方支柱”加速进入扩围阶段,年轻人想“藏富为老”,通过自身提高养老保障有了更多途径和可持续性。

    30多岁的杨女士家住二线城市,父母退休金均在七千元左右,但相比他们在职工资一万多元,少了一半。“这说明我父母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50%,从某个层面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品质要比退休前下降‘一半’。”为此,杨女士早早规划起合适的商业养老保险,以求退休后生活水准“优而不降”。

    商业保险公司为了迎合年轻客群,也在细调赛道。保险经纪顾问王永利介绍,目前商业养老方案主要分为增寿和年金两大类,增寿负责未来的零花钱,年金负责未来每月的被动收入。“现在客户通常都希望兼具养老和传承,类增寿年金险种既可以保证养老又可以余留给孩子做大礼包,是近两年较为火爆的产品。”

    李雪艳认为,年轻人在长达几十年的“养老筹备”过程中,必须对各类风险做好防范,商业养老产品不仅要肩负“未来享用”的特点,还要有稳定的现期收益、高现金价值、中途可拿可取。类增额寿保险作为传统养老保障的补充性产品,更能迎合当下年轻人理性稳妥的储蓄性投资偏好。

    “我工作后的第一年就开始买保险,刚开始收入不高,可选择的也有限,后来才逐渐完善。”有网友发经验帖称,把钱投入股市还不如投放到理财保险中,至少收益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基本的人身意外险、重疾险之外,年轻人医疗险、年金险随资产升高,需求也相应升高。“只有把医疗险、综合意外险、重疾险、寿险这四类配齐后,才能拥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保障。”手握近20张保单的杨女士如是说。

    小意外也有“大安慰”  但需警惕“伪险种”

    报告显示,在触险渠道方面, 2023年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58%)、保险品牌的线上渠道(39%)、短视频App(33%)等线上渠道了解保险品牌,年轻人更偏好社交媒体和内容类平台,老年人更偏好短视频App。而一些“线上新品种”,往往是在互联网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情绪型消费。

    随着商业保险不断花式翻新,恋爱险、长痘痘险、加班险等更多情绪型险种应运而生,价格低、保障单一,主打“一键尝鲜”。如早在2013年,安联财险联合淘宝保险打造了国内首个“中秋赏月险”,被保险人如中秋看不到月亮,就可获赔。据相关数据显示,该保险推出第一年,共有5154名投保人购买,获得赔偿的投保人占总数的9%。

    “更多的时候,你要抱有一种娱乐心态。”品类研究博主小刀特意做过一期攻略,分析各种“奇葩险种”的实用性,她认为创新险种为年轻人的各种意外,甚至是心理情绪滑坡打上预防针,从生活细节中构造人为的安全感或补偿安慰,有其必要性,但很有可能涉嫌赌博或恶意营销动机,不要过于“上头”。

    《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明确指出,保险公司不得开发对保险标的不具法律上承认的合法利益,无实质内容意义、炒作概念的噱头性产品。李雪艳认为,年轻人购买各种新奇险种,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生活细节和生活品质的关注,但很多新奇险种自带网红性质,仅为博眼球、做噱头,易引起年轻人冲动消费。她提示购买奇葩险种首先要注意保险发起方是否符合《保险法》规定的资质,仔细分辨。同时对“考试不过险”“绑架险”等本身可能涉嫌赌博和非法集资的“伪险种”要有警惕意识。

    王永利建议,线上保险、新奇险种适合学习能力强、认知好且有充裕研究时间的消费者,否则就如最近的新闻事件:一名青年在线上买意外险后到尼泊尔探险遇难,而该险种在尼泊尔属于除外责任的区域,无法获得赔偿。她建议,无论大小险种,购买时都需要做好功课,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研究的底气后再做选择;同时要注意,资产保全与传承类的需求险种不适合线上购买,因为二者更看重后期解决方案。“跟风购险不是目的,在不同风险等级下能够保障顺利理赔才是重点。”她强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