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报道 PDF版下载

栏目:双拥天地

版面: 综合报道

情系子弟兵 共谱鱼水情

王妈妈和她的2700多个“兵儿子”


    “兵儿子”们给“拥军妈妈”王杰(中)过生日。

    □ 姜玉坤 温金 潘孝敏

    母亲节快到了,胸前佩戴16枚军功章、奖章、纪念章的一级军士长成守平,带着妻子来到辽宁锦州凌海市双羊村一个农家小院,给“拥军妈妈”王杰过节。成守平说:“每年母亲节,不少官兵都自发地来看望王妈妈……”

    功臣陪王杰过节的照片,不知被谁发到网上,一时成了热帖。

    “这一张张照片见证的是‘拥军妈妈’王杰风风雨雨28载走过的拥军路,也印证了她充满爱与热望的‘国防情怀’。”凌海市双拥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位“拥军妈妈”从1996年10月至今的28个年头里,前后认了2700多个“兵儿子”,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荣获“全国百名优秀母亲”“辽宁省十大杰出母亲”“辽宁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辽宁省拥军模范”等荣誉。

    “有事就找王妈妈”

    王杰家的两间半矮小的民房,经过40多年岁月的侵蚀,陈旧又破败。屋内没有电视机、冰箱,甚至连洗衣机也没有,逼仄的空间里简单地摆放着几个老式家具,因氧化几近发黑的一对朱红色老式木箱子,也在无声诉说着主人生活的清贫。

    与坚守这份清苦生活相反的,是王杰拥军时的“大手大脚”。

    王杰每年都饲养十来只羊,自己舍不得吃,一到“八一”建军节、春节就往军营送,拦都拦不住……这些年到底为部队赠送了多少只羊,连她自己也数不清。

    说起来,王杰成为“拥军妈妈”,还是在1996年。那时,她的儿子应征入伍,因吃不了苦,吵着闹着要回家。王杰跑了上千公里到部队做儿子的思想工作,一个小时的谈话,就帮儿子重新扬起了理想的风帆。第二年,儿子就因打破一项军事训练纪录荣立三等功,第三年又打破一项训练纪录,再次荣立三等功。儿子所在连队专门聘请王杰为“编外指导员”,与两个因家庭突遭变故有思想疙瘩的战士结成帮扶对子……她的拥军事迹被报道后,多家驻军部队纷纷请她现身说法。从此,她把驻地部队官兵视作自己的“儿子”, “只要战士需要,俺情愿当一辈子拥军妈妈。”王杰说。

    心里有了这份承诺,再苦再难也没变过。王杰总是这样告诉新兵:“王妈妈就是一盘菜,咸了淡了,你们去品。”而老兵总是这样告诉新兵:“有事就找王妈妈。”

    记者翻看王杰的3本“拥军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2700多个“兵儿子”的出生年月日、脾气秉性和生活习惯……一只红木箱子,装着2100多封官兵的来信以及2100多张士兵照片,王杰始终把这些东西视若珍宝。

    “前些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十多封信。”说起战士的来信,王杰满脸幸福,战士们在信中介绍自己在部队的表现,一些不敢跟家人说的话就跟王杰交流。为及时让战士收到回信,王杰为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给战士回信不过夜,最多时一晚上她要写16封,常常写到破晓。

    就是这一封封信,熄灭了战士韩志刚因为父亲被人打伤产生的怒火,把战士尹思来从烦扰的家事中解脱出来,抚平了女兵周颖痛失双亲的心灵创伤……来来往往的鸿雁传书,让许多战士感受到她慈母般的大爱,王杰收获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兵儿子”。

    “这些‘最可爱的人’,就像我的孩子。每次去看他们,我都依依不舍,他们都叫我‘王妈妈’。”王杰笑着说。她就是这样,28年如一日拥军爱军,与2700多名人民子弟兵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军功章,有王妈妈的一半”

    当兵27载的成守平,荣获了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还5次荣立三等功,2次荣立二等功,他的成长之路几乎都是在王杰的陪伴中走过来的。

    初入军营的成守平,因身材瘦小,又是慢性子,起床集合慢半拍、体能训练拖后腿、专业成绩总垫底,王杰发现,成守平虽然毛病不少,但脑子灵活,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便用激将法对他说:“年底考核你要能考到良好以上,王妈妈给你庆功!”

    一听这话,成守平眼珠子一瞪:“我考个优秀给你瞧瞧!”立下“军令状”,逼出“加速度”, 成守平一头扎进军事训练中,啃教材、练操作,经常熬到半夜。

    在付出数倍于别人的努力后,成守平在年终炮控系统修理工专业考核中“杀出重围”,以同年兵总评第一的成绩跃居全营第一。“脚下划出起跑线,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守平始终记得王杰的叮嘱,靠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开始了他的“小步快跑”。

    随着成守平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出生,妻子一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不免累得有怨气,已是上士的成守平萌生了退伍回家的想法。他把这个想法和王杰倾诉后,王杰便安慰他说:“眼前的困难是一时的,挺一挺就过去了,但你要脱下这身军装,可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当晚,成守平把王杰的话告诉了妻子,妻子安慰他说:“再苦再难我也能撑得住,你安心在部队好好干!”从那以后,成守平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逐渐精通装甲装备、军械装备等修理技术,熟练掌握火控、电气、观瞄系统等多种专业,革新十余项装备器材,出色地完成了十余次重大军事行动保障任务,成为远近闻名的“兵专家”。

    2023年底,在军士成长成才经验交流会上,成守平感慨:“我的军功章,有王妈妈一半的功劳。”

    “拥军工作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战士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希望在军营能多一个亲人疼爱他们。”王杰动情地说。

    “你家的农田,我们义务耕种”

    风雪弥漫,寒冷刺骨。2016年冬,王杰和3位爱心人士到某边防连看望慰问凌海籍战士。从县城下车,踏着齐膝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3个多小时才走到某边防连。

    面对高原反应,战士无一畏惧。可面对家中突然出现的意外状况,他们却不禁泪水涟涟。

    “王妈妈,我爸不小心把左腿股骨摔骨折,我妈在广东打工一时还回不来,你能想想办法吗……”新兵刘亮亮话音一落,王杰就立即给儿子郭志刚打去了电话。这些年,在王杰的影响带动下,她的儿子郭志刚、女儿郭志敏,早就成了她的助手——拥军志愿者。

    听到有人照顾父亲,刘亮亮抹掉眼泪,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可唠着唠着,心细的王杰发现,刘亮亮的眉宇又打了一个结,仔细一盘问,原来是担心来年开春家里的农田无法耕种。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帮你家种……”回到凌海,王杰就到刘亮亮家,和其父亲商量来年种地的事儿。

    凌海拥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这些年,王杰在与凌海籍官兵接触时发现,一些军属因体弱多病等原因,无力种地。

    王杰考虑再三,决定召集一些爱心人士义务为军烈属家种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王杰的想法得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的支持。按照全市军烈属家庭名单,她和双拥办的人挨家挨户上门填报代耕田地亩数。就这样,自2016年起,王杰创建了爱心团队,开始担任军烈属家的“农田管家”。如今,已由最初的21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790多名成员。

    “王杰是个细心人,对退役老兵也特别好。”凌海退役事务局负责人介绍,王杰在走访时发现,高龄退役老兵因子女不在身边,长年过着“空巢”“独居”的生活。于是,她就动员一千多名社会爱心人士,与361名“空巢”老兵结成“一帮一”“二帮一”甚至是“多帮一”的关爱模式,为他们提供亲情关怀、生活陪伴、心理咨询等服务。

    “给老兵送精神慰藉服务是门艺术。”王杰告诉记者,不少爱心人士都是心理医生,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对老兵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询问、提醒和评估,并对重点情况进行记录、汇总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涂毅是名抗美援朝老兵,他的儿子去世后,王杰担心涂毅老两口出现心理问题,为此,她安排两名心理医生定期看望老人,“这一陪伴就是小半年。”辽宁省军区锦州第四干休所所长袁明介绍说,“心理医生的陪伴让涂爷爷涂奶奶顺利走出了丧子的阴霾。”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