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发展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科技前沿·她创力

版面: 发展周刊

材料学教授成艳华登上2024年上海科技节“科学红毯”

“女性做科研,就像纤维一样柔软且有韧性”


    成艳华带领团队突破了月壤纤维的微重力连续化装备研制与技术,为安全防护和国防军工等领域的纤维特需品提供了材料和技术支撑。图片来源于网络

    ■ 许织

    5月18日,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24年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当天,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里,26位院士专家、科技工匠、青年学者、科企精英、科普达人、科学教育师生首次走上了“AI+XR”的元宇宙科学家红毯。本次登上2024年上海科技节的“科学红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成艳华觉得非常荣幸,她谦虚地表示,自己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走上‘科学红毯’的有很多学术大咖,能有这样的机会展示自己,我能感受到上海市对青年人才的激励和鼓舞。”

    纤维功能化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当谈到纤维时,我们往往会想到衣物和各种编织品,但纤维材料的应用远不止于此,能够随着人体变温的服装、可以保温抗冻的玻璃外墙、轻便又抗撞击的汽车外壳材料……其中都能找到纤维材料的身影。“通过对纤维进行功能化地制造和设计,我希望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成艳华说。

    选择进入材料专业是受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氛围感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更多关注数理化知识。“激发我一直做下去,最终选择材料学科的原因,是好奇心。”成艳华介绍。

    和其他问题相比,她对身边许多材料问题又多了份骨子里的好奇。“比如,能不能实现冬暖夏凉穿同一件衣服?这虽然是一个突发奇想,但是我会想去进一步探索。”成艳华说道,“好奇心是促使我不断往前做的动力。当有人向我提出建议,问我在做什么、能否实现某种想法时,这些外行的想法都会激发我探索的欲望。”

    如果把聚集诱导发光(AIE)技术用在纤维材料上,是否可以实现纤维加工过程更智能、可视化?带着好奇心,成艳华从博士后阶段开始了她的新探索。

    从一名东华本科生,到北大访学、硕士毕业赴国外公派留学,在香港科技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再到如今成长为一名矢志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教育工作者,成艳华说:“能够把科研兴趣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

    让更多科学知识被社会熟知

    在成艳华看来,科研跟科普是不分家的。大众提出的这些想法或问题正是科技工作者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她举例说:“比如日常的食品安全和用水安全等问题,用水安全涉及的滤膜技术,如何通过纤维材料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便捷?这些市场需求问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从科研到科普工作,成艳华想让更多的科学知识走下高坛,被市场拥抱和熟知。“通过科普,我们可以培养更多的人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我们也希望能够激发出更多的种子,在我们的中小学生甚至小朋友大朋友当中生根发芽。上海市科技节这些平台也正是在创造这样的一个科普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成艳华说道。

    以科普读物为例,她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做起来非常不易,其实涉及了非常多的专业知识,只不过最后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但其中底层的知识积累和积淀是非常重要的。“科普工作也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参与进来,各方努力一起做专业的科普,以一种平易近人或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大众。”

    女性为科研多样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谈到女性科研工作者,成艳华认为,女性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做科研用的是巧劲儿,而不是蛮劲儿。女性工作往往细心、踏实、韧性更强,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女生更会持之以恒去把它挖掘下去。”女性的加入,为科研的多样化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根据《上海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3)》,上海女性研发人员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7%。2018-2022年间,上海市科委设立的扬帆、启明星、浦江、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四类人才项目中,女性承担者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尤其是面向32岁以下科技青年的扬帆计划,入选的女性科技人员占比接近一半。

    “耐住寂寞,能够持之以恒,有抗压和耐挫折的能力,有些女生看起来可能柔弱,但实际上内心有韧性。就像纤维一样,外表看起来柔软,但实际上非常耐拉。”成艳华说道。

    “走在校园的路上,有些老师可能看起来平凡朴素,但他们可能正在从事一项你们不知道的重大国家任务,这正是科研人的一个缩影。”成艳华表示,就像今年上海科技节的主题“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正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而成艳华也期待着能早日取得新的进展。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