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发展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科技向未来

版面: 发展周刊

边玩游戏边治疗的康复机器人、助力视障人士剪视频的新软件、为残障人士拓展就业途径的新平台……

科技与爱心“双向奔赴” 打开助残应用新场景


    汤阿姨在治疗室进行康复训练。

    图片来源:上海静安公众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综合报道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助残日活动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成为助残的重要力量——对于残障人士而言,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和算法,还承载着内心无限的希望和温暖:希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自己克服身体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拥有自主、便利和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开启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康复机器人护航 残疾可防且可控

    “刚来的时候,半边身体完全不能动,话也讲不出,内心对未来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在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汤阿姨回忆起两个月前,自己因脑卒中导致左侧肢体行动受限,来到医院寻求康复治疗的情景。

    而现在,汤阿姨可以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前不久还尝试了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自己上厕所、吃饭,这几天更是彻底抛弃了成人纸尿裤,成功实现了“厕所自由”。对于这些积极的变化,汤阿姨把成绩归功于医生们的专业护理,以及“楼下治疗室内几个能边玩游戏边治疗的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是分别用于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肌电训练手功能机器人以及手功能综合训练桌。重症康复科副主任黄昊介绍,对于恢复早期的患者,医院会先引入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以被动、助力、抗阻等模式,让患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利用肢体运动结合游戏环境的各种变化,完成手部不同部位的康复训练。

    手功能恢复到一定阶段后,医院就会为患者引入下一位机器人——肌电训练手功能机器人,通过采集健侧肢体主动运动时的肌电信号来控制患肢相同部位的电流强度,同步做出相似的动作,以此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完成功能性任务,达到双侧同步、运动想象的效果,促进脑功能重组和手运动功能恢复。

    顺利通过“第二关”后,患者就可以坐到针对中后期康复训练的手功能综合训练桌前。这套设备里共有十几种动作训练模块,可进行多种精细化的手部动作训练,如手指屈曲、平拉训练、手腕屈伸、前臂旋转、前肢抓捏等等,在专业医护陪伴下解锁所有训练后,就意味着患者残障逐步恢复、即将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重启幸福美好的生活。

    科技助力视障人士“看见”世界

    目前全国约有1700万视障人士,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也正化身视障人士的“眼睛”,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

    在广州生活的诺子,6年前因患神经系统罕见病导致视力一级和肢体三级障碍。她使用一款be my eyes的软件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实时寻求真人志愿者的帮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有真人志愿者帮忙,突然遇到点儿什么事情,比如说鞋子突然不见了、碗柜不小心上锁了等等,都会有志愿者在线帮忙。”诺子介绍。

    目前这款软件已有60多万视障人士和700多万志愿者注册。去年,诺子将使用软件过马路的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了不少网友关注,在评论里,有网友晒出在这款软件上帮助视障人士的经历;也有人“伤心”地表示,注册了很久,但总是“抢不到单”。

    网友争着帮助视障人士的善意让诺子感到很暖心。她说,接不到单,一是可能被其他网友秒接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不少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和读屏软件等辅助工具的出现,很多时候能帮助视障人士自行解决问题。

    如今,借助科技的力量,诺子经常在网上分享一个人乘坐交通工具、去饭店吃饭、剪头发、参加漫展等经历,她也成了一名网络博主。“很多人觉得盲人剪视频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其实现在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了。我需要的软件是带无障碍的,可以借助读屏把语速调得很快,达到视觉浏览的效果,在听的过程中去把它剪出来。我自己经常会刷到别的视障人,像我一样用第一视角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诺子说。

    电商直播托起残疾人就业梦想

    “姐妹们,你们现在看到的毛线发夹是我们残障人士自己设计的非遗作品,一针一线钩的!三、二、一,上链接!”残障人士姜凤芹如今是南京市江北新区大厂街道响当当的新晋主播,面对镜头落落大方,介绍起毛线编织手工艺品更是如数家珍。

    姜凤芹几年前因交通意外,双腿截肢致残,意外发生后她性格大变,心理落差巨大。后来她结缘大厂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匠”坊。在这里,姜凤芹跟着非遗专家老师们锻炼技艺,在各类非遗代加工产品中育“匠心”,并将所学延伸到热爱的毛线中。

    2022年8月,姜凤芹参加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凭借精湛的毛线编织技艺,在众多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2022年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棒针编织项目第一名,还获得了“南京市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

    如姜凤芹这般的残障“技术能手”还有很多,科技的发展为残障人士创造更多的创就业机会和创收途径。在科技与爱心的“双向奔赴”里,可以看到科技助残的无限可能。每一项“黑科技”的背后,都充满了城市对于残障人群的关心、关爱和关怀,期待更多科技成果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残障人群托起稳稳的幸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