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女大学生·“进村读研”

版面: 发展周刊 乡村振兴

扎根村屯解民生 立地顶天治学问

《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发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近日,2024年全国科技小院大会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大会发布了《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牵头建设了18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投身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中,为研究生“零距离”认知与亲身体验“三农”之艰提供了场所。

    发展速度快、服务能力强、参与主体多

    报告指出,自2009年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发展至今,从1.0版的参与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发展至2.0版的全产业链赋能模式,再升级为3.0版的多功能集成助推乡村振兴模式,科技小院的模式日臻成熟。如今,科技小院已经迈进3.0+版。通过科技小院群,创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机制,全面助力当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解民生,是科技小院的初心,更是农民对农业科教的热切期盼。15年来,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深入乡土,走村入户,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教会,帮助老乡们学科技用科技,从科学种田、增产增收,到多产融合、乡村振兴,用实实在在的付出践行初心。

    为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科技小院师生扎根生产一线,创新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了“产生兴趣-获取信息-深度理解-行动决策”的服务路径,赋能小农户。

    2022年成立的云南大理稻油轮作科技小院,通过创建高值农业模式,有效助力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促进农民增收,2022年古生村片区示范基地的水稻亩产达808公斤/亩,产量提高30%以上,同时稻田径流污染物负荷显著降低;宁夏红寺堡滩羊科技小院将前期选育出的优质种公羊1344只向农户推广,改良滩羊种质,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芯”动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采取马铃薯品种优化、良种繁育、贮藏栽培技术提升、市场化拓展、技术推广合作五大措施,运用专家团队的技术手段、科普宣传培训转变农户粗放的生产、贮藏和食用观念,培养市场销售意识,逐步形成了“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的五良联动新体系……

    据统计,2023年依托科技小院已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科普宣传活动1.7万次,田间观摩指导1.03万次,2020年被列入科技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并推广科技小院等创新服务模式。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科技小院是聚焦“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希望重点围绕粮食和基本农产品高位增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布局,把小院打造成推动绿色增产,促进农业科技攻关和系统推广的创新平台。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

    科技小院扎根一线,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瓶颈问题,基于生产实际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参与式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绩。

    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已先后研发新品种/新产品800余项,引进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560余项,申请授权专利2000余项。同时,面向产业需求推进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倒逼研究生思考,从生产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解析技术瓶颈,突破关键技术,在取得应用研究成果的同时,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等国际期刊。

    吉林梨树科技小院针对当地黑土耕地质量退化、玉米高产不稳产、玉米生产不绿色等问题,通过集成高产高效玉米品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养分精准高效管理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建立了黑土地作物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与应用模式,协同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产能提升;四川丹棱桔橙科技小院创制柑橘绿色智能肥料,集成养分优化管理、绿肥种植、酸性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替代氮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山西屯留辣椒科技小院利用杂交优势育种技术育成聚合国内外资源优点、抗病抗逆性好、产量高、外观商品性好、适宜露地栽培的色素椒专用品种“晋红1号”,较主栽品种亩增产200斤以上,增产幅度大于10%,从根源上解决了露地辣椒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认为,科技小院拆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墙、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教和学之间的墙。同时搭建了学校与乡村之间的桥、师生与群众之间的桥、问题与办法之间的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体现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上下求索、为民造福的品格,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路。

    变“民间高手”为“土专家”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科技小院在解民生、治学问的过程中育英才,走出了一条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宽阔道路,创新了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构建了“驻村感悟-知识拓展-小院实战-综合提升”四阶递进,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三农”情怀、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素养、创业精神,实现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分别创新了本硕贯通培养新体系、“‘三农’情怀、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师生协同”四轮驱动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模式。

    报告显示,至今,依托科技小院已培养毕业研究生5600余人,在校研究生4599人,其中3235人次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省市优秀毕业生、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等称号。被评为曲周县“最美女大学生”与“三八红旗手”、被媒体多次报道的曲周“三八”科技小院刘晴,怀揣着“解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作为北京市选调生,继续扎根基层;陈广锋、王红叶、赵英杰等一批科技小院研究生入职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以“科技小院”为载体,结合高校、企业、乡村以及政府,通过教学讲解、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等方式培养科技农民,积极探索、挖掘基层能人,通过晚间课堂、田间学校、一对一精准指导等方式,以适应性技术创新赋能科技带头人综合素质提升,将“民间高手”变成真正的技术“土专家”,变“带头人”为“领头雁”。农民耿秀芳在曲周科技小院的田间学校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成为科技小院培养的第一批女性科技农民代表。15年来,科技小院培训农民20余万人次,培育企业员工1200余人。

    吴孔明表示,未来科技小院的发展,要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切实扎根农业生产、农村一线,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同时聚焦“三农”重点工作,精准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还要抓牢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培养产业和基层发展的急需人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通过科技小院的建设和政策的引导,实现更多的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能够服务农业农村,盘活科技人才队伍,释放人才的活力和潜力,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