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王若涵
5月28日下午,在飞越1.17万多公里,横跨印度洋之后,来自加蓬第一夫人办公室的杰罗尼梅终于来到浙江建德,开启她在建德为期3天的研修。
杰罗尼梅参加的非洲法语国家促进性别平等与女性教育研修班,由商务部主办,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承办,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非国际合作,推进实施“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的具体实践。与她一同来到建德的,还有刚果(布)、加蓬、马里、摩洛哥等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15名官员。
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
千鹤村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这一思想跨越60余年,让现场学员产生了思想共鸣。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倍感震撼。”在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来自布隆迪的莫妮克详细了解了千鹤妇女精神的孕育产生、传承发展,不禁感叹道,“千鹤妇女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女性力量不应该被小瞧,所有女性都应该以更大的勇气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莫妮克的话引起了杰罗尼梅的共鸣。“走出家门、参加劳动、拥有劳动报酬,当时千鹤妇女走出家门的一小步,折射的是全球广大妇女追求性别平等的一大步,这就是我们想看想学的最朴实的中国经验!”
在基地门前,莫妮克和学员们一同用毛笔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七个字。“我们希望能和建德有更多的交流交往,把千鹤的故事讲给我们的‘半边天’听。”莫妮克有些激动地说。
一方庭院里的巾帼共富味
千鹤文化礼堂、鹤家童馆、女民兵传承馆、千鹤书房……在千鹤村的每个参观点,来自刚果(布)的纳迪娅都会不停地用手机拍拍拍。
“千鹤村建设得非常好,村里的女性靠着编织技艺努力工作,我深受触动。”从事艺术工作的纳迪娅在千鹤书房的文创区,看到当地妇女手工制作的扎染布艺品后,连连发出赞叹。她对一个印有“半边天”字样的包包爱不释手,果断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半边天’这三个字,更是喜欢‘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回去之后,我要经常背着它。”
包粽子、做香囊,这些中国传统民俗也让纳迪娅十分欣喜。她戴上蓝印花布巾,穿上印有“妈妈的味道”字样的围裙,忙得不亦乐乎。
做乌米粽,感受非遗体验是今年建德擦亮千鹤“金名片”的新探索,为了让红色文化成为富民增收的红色密码,千鹤村推出“千鹤嫂”公共区域品牌,引进“乡村梦想家”郑秀珍入驻千鹤,成为村妇联副主席,开发系列非遗体验项目,推出乌米粽、艾叶馒头等美食小吃,鼓励家家户户在庭院里经营美食小吃、发展庭院经济,“千鹤嫂”的味道弥漫整个乡间小道。
教大家包粽子的黄文娟就是千鹤村庭院经济的获益者,如今她一年的粽子销量超10万个,带动村里15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随拍随发,纳迪娅边参观边把拍的照片上传到了社交网络。“你在中国做了这么多事!太有意思了。”“我们也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去。”……
再到中国来,正是纳迪娅现在就谋划的事。“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粽子这样的传统小吃,也有针纺技艺,如何通过做手工来吸引女性创就业,是我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抱有此想法的纳迪娅还与建德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互留了邮箱和通信方式,“我们希望能和建德保持持续长久的联系,用更多的建德经验、中国经验增强我们的女性力量。”
交流交往的窗口纽带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正努力让千鹤成为展现浙江妇女事业发展、促进新时代妇女领域交流合作的‘小窗口’。这次的非洲法语国家研修班,是浙江省妇干校千鹤培训基地落地建德后我们承接的首批国外培训班,是建德与中华女子学院、浙江省妇干校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建德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许珍红介绍。
打磨好千鹤妇女精神这张妇女文化牌,是建德深耕红色文化,推动差异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借助校地合作,建德市大力发展培训经济,围绕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配套打造了覆盖建德全域的现场教学体系。据统计,2024年以来,千鹤村承接了各类妇女干部培训、社会化培训及研学团队76批,6500余人次。
“我们希望有更多各国、各省的研修班、培训班来到建德、来到千鹤,让千鹤妇女精神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珍红表示,当地将进一步以培训为引擎,让千鹤妇女精神展翅高飞,飞越山海、跨越国界,努力搭建起各地女性交流交往的“友谊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