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近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妇联通过强基扩面促活工程,拓展妇联组织“手臂”,号召妇联执委积极担当作为,打造“行走的妇女之家”,为广大妇女真情实意解难题,让妇女在家门口就能致富,不断增强她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过去,我们都是找一个固定场所,建成一个固定的‘妇女之家’。等到要活动时,我们的妇干就分头行动,打电话召集妇女们来‘妇女之家’。城区还好说,牧区很多地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妇女们不方便流动。所以,从2022年1月开始,我们就想办法让‘妇女之家’行走,引领服务联系广大妇女群众,将联系妇女群众的触角前移,打通了服务妇女群众的‘最后一米’。”呼伦贝尔市妇联主席乌兰托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执委流动站”把“娘家人”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多亏了刘丽执委,帮我赊购了农用物资,又协助在信用社贷了款,要不今年的庄稼就耽误了。”兴安镇村民刘大毛激动地说。
阿荣旗妇联执委流动站的刘丽是旗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同时也是兴安镇村里引领队的队长。春耕备耕期间,她带领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和巾帼志愿者,开展助力春耕生产巾帼志愿服务活动。为保障春耕生产,她积极协调农资部门,帮助群众购买农资,确保春耕备耕农资供应充足。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妇联坚持选优育强头雁队伍导向,立足妇女群众需求,转群众跑腿为执委下沉,建立33家执委工作室、执委流动站,“行走的妇女之家”成为执委履职新阵地。
日前,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根河市妇联执委徳柯丽的“执委工作室”。只见二三十名妇女围在德柯丽身边,仔细听她讲解旅游文创产品“太阳花”的制作技巧。徳柯丽说:“作为一名妇联执委、鄂温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有义务来传承好民族文化,带领妇女同胞,把即将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近年来,她带动全市1600多名妇女,在家中制作销售旅游纪念品,使80多户家庭脱离困境。
“妇联执委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在执委当中选择建立执委工作室,自然而然就成了‘行走的妇女之家’。通过“让干部多走走,让群众少跑跑”,把‘娘家人’的温暖送到妇女群众身边。”根河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于萌对记者说。
阵地走起来、人员动起来、作用火起来
“每次走进办公楼,就看到扎赉诺尔区妇联在大厅设立的‘她驿站’,我和同事们心里都觉得特别温暖。您看,这里有妇报妇刊、环保购物袋、多用手机充电线,还有卫生用品,太贴心了!不愧是‘行走的妇女之家’,这份给姐妹们的专属呵护,真的让我感觉到娘家人就在身边!”扎赉诺尔区某机关上班的小刘对办公楼里的“她驿站”赞不绝口。
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行走的妇女之家”,为群众解难题是“行走的妇女之家”建立的宗旨。呼伦贝尔市妇联从妇女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充分发挥妇联组织阵地作用,以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用“固定+流动、随机+点单、线上+线下、共性+个性、多数+少数”有机融合的形式,让坐等服务转变为上门服务,努力探索妇联工作新模式,打造妇女工作新坐标,架起了“妇女之家”高效运转的新机制。
“过去,我们是‘等群众上门’,如今,我们是“送服务上门”,乌兰托娅说:“我们依托各级妇干、执委和各行各业的城乡先进典型妇女代表,让阵地走起来、人员动起来、作用火起来,工作从静态变为动态,切实解决妇女儿童的急难愁盼。”
两年来,呼伦贝尔市妇联发挥“联”字优势,将新领域妇女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与组织部、社会工作部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采取单独创建、联合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模式,把妇联组织建到快递物流、出租网约车、新媒体从业者等行业和社会组织。
乌兰托娅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觉得妇联人手不够,好像只有妇干才能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把引领服务联系妇女工作多元化、立体化,调动所有妇女行动起来,一起做工作。如公检法的参与维权,致富带头人帮助创业就业,能说会道的宣讲,有爱心的结对帮扶……过去我们总说打通服务妇女群众最后一公里,现在,我们是打通最后一米。”
据了解,自打造“行走的妇女之家”以来,呼伦贝尔市妇联开展十项民生巾帼行动,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达20余万人次,切实提升了妇女儿童和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